一座桥可省2亿!抗疲劳性能提高4倍,“武汉造”内焊机器人破解世界难题

智造趣闻录 2023-11-18
2481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一条50米长的生产线上,6个比拳头略大的机器人,分头钻进6根28厘米高的钢板U肋,开展焊接。不久,这批钢板将装上武汉沌口长江大桥。这些机器人的研制成功,将大幅延长钢桥焊缝寿命。

武船重工高工张华解释,以沌口长江大桥为例,每块钢板长12米,钢板下需纵铺6根U肋。每根U肋长12米,密闭凹槽仅28厘米高、30厘米宽,人无法钻入焊接。世界通行做法是,从外部对U肋和钢板进行外焊。如此,U肋与钢板的焊缝一般15年就需大修。因此,武汉锂鑫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和武船重工联手攻关。终于,研发出U肋内焊机器人,并在武船重工设生产线。

劳动密集型模式制约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建成了以苏通大桥、港珠澳大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特大型桥梁,以及量大面广的中小跨径桥梁网络。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楚认识到自身不足,占比绝大多数的混凝土桥梁施工仍以劳动密集型的现浇工艺为主,桥梁建造技术工业化程度还很低,传统的建造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需求大:混凝土桥梁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及现场浇筑需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这与我国当前建筑工人日益短缺的现状矛盾突出。相关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我国16至59周岁的劳动力人口在数量和比重上连续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建筑工地现场50岁以上工人占50%以上。可以预见,劳动力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施工条件较差:大量施工措施及设备作业条件差,现场施工易受环境影响,施工部位人员密集,施工安全风险不断高攀,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格格不入。3.质量控制不易:现场施工钢筋及构件定位、混凝土布料和振捣等关键工序受人工素质影响大,易出现混凝土结构存在养护不够、易开裂、外观质量不佳等问题,这与“高质量发展”相背离。

4.环境友好性差:现场施工作业产生大量的噪音、粉尘,同时对既有交通造成影响,无法满足“美丽中国”的建设要求。5.信息化程度低:常规桥梁施工过程数据监测采集效率低下、实时信息难以获取,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只能由现场操作人员查看,或根据经验判断,施工管理者无法远程监管、实时决策及传达指令等。

为此,如何提高复杂建设条件下的桥梁建造品质及效率,最大程度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桥梁建造方式亟待转型升级,改变落后现状。

国产机器人破解世界造桥难题

在湖北武汉的一个钢桥生产基地,这些U型的、长长的的东西就是桥梁的U肋,它和下面的钢板焊接起来,翻过来以后就形成了桥的桥面板。U肋内部空间狭小,因此在过去,只有外部的焊接,而如今有了这个小型机器人之后,内部也可以实现焊接,有力地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能。

6只身形小巧的机器人,钻进了狭长的U肋内部,它们如同一群技艺精湛的匠人,以每分钟0.3米的速度,同时对12条U肋内侧角焊缝进行精准焊接。机器人的电子和视觉跟踪系统能保证焊丝准确送达指定位置。

国产机器人成功破解了世界造桥难题,在该领域目前领先世界,中国武汉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破解了U肋内部焊接这一世界难题。研发出内部焊接机器人,以每分钟0.3米的速度同时对12条U肋内侧角焊缝进行精准焊接。这项技术已应用于100多座桥梁,预计节省桥梁运维费用数十亿元。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桥梁建造的效率和质量,也为中国造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U肋内部焊接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焊接位置和角度:U肋内部的焊接需要在特定的位置和角度进行,这需要焊接工人有高超的技能和经验;熔透深度: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熔透深度通常需要在U肋外侧开坡口,或者采用大电流进行焊接,但采用大电流焊接时焊接过程中的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焊接质量,难以保证焊接质量;坡口大小和钝边。在U肋外侧开坡口时,加工和组装时的坡口大小钝边间隙难以一致,也会直接影响焊接质量;

开口性缺陷:无论是U肋单面焊部分熔透,焊缝还是双面焊部分熔透焊缝,都容易在U肋内部出现未焊透、未熔合焊瘤熔透深度不符合要求等各种缺陷。这些缺陷会影响焊缝的疲劳强度;应力集中:在疲劳载荷作用下,U肋内侧焊根处应力集中明显易产生疲劳裂纹。

武汉锂鑫技术中心副主任王成林表示:“如果没有采用U肋内焊技术,一座大桥大概通车15年就会产生疲劳开裂,一次维修大概要四千万元左右的运营成本。如果采用这个技术,一座大桥可以节省2亿元的维修费用。”截至目前,U肋内部焊接机器人已在100多座大型桥梁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U肋内焊缝长度达100多万米,预计可节省桥梁运维费用数10亿元。

桥梁智能建造技术新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也对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增进安全、保护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制造2025》在2015年正式发布,该规划是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重点任务有“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而这也正是智能建造的核心所在。同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重大技术方向和技术政策>的通知》(交科技发[2015]163号),将“桥梁智能制造技术”列为交通运输十项重大技术方向和技术政策之一。

当前,我国桥梁建设正由传统的建造方式,向工业化、数字化建造变革,未来还将融入先进智能制造技术,向智能建造方向发展。智能建造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自动化减人、机械化换人,逐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传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工程深化设计及优化,工厂化加工,精密测控,智能化安装,动态监控,信息化,系统化管理,达到提质增效、拓展工程价值链的目的。

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智能建造最显著的特征,智能建造高度契合了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要求,也是解决传统建造不足的有效手段,成为了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造是建立在高度信息化、工业化和社会化基础上的一种信息融合、全面物联、协同运作、激励创新的工程建造模式,也是建造技术的高级形态,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应用案例来看,目前我国桥梁行业正处于工业化建造尚未完全铺开、数字化建造刚刚起步的阶段,离实现智能建造有较大距离,需要花大力气开展桥梁智能建造技术研究,找差距、补短板,尽快迎头赶上。

未来5~10年是桥梁创新发展及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每一个桥梁人都重任在肩,需紧紧围绕智能建造这个主题开展技术攻关、示范及应用,以更好地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保障桥梁安全长寿,早日实现桥梁强国梦。

文章来源: 央视财经,这样搞完蛋了,湖北日报,桥梁杂志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智造趣闻录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