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山:倾情焊接勤耕耘 ,36年 以“匠心”育匠人 ,培育出焊接“王家军”

热火焊接 2023-12-01
2672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从晨光熹微到夜 色四合,在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焊接实训基地,常能看到一个身着蓝色工衣的身影,他时而徘徊于学生的各个工位旁,时而停下来驻足观察学生的操作细节,时而走进工位弯下腰来为学生进行现场演示,纠正问题,他就是教师王文山。

王文山,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国际焊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执教36年来,潜心教学研究,开发焊接实训项目30余项,独创“五步教学法”与“五度操作法”,曾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自治区“最美教师”等荣誉。

三十六年,王文山始终奋斗在职业教育一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啃”的技术难题,他的人生,如同电焊下的火花,平凡,却又照亮了许多人。

用一双手 接起代际间的技能传承

王文山对焊接这门技术,并不陌生。

父亲是一名电焊工人,母亲是劳模炊事员。那时的父母在王文山眼中是全能王,家里缺什么东西就自己动手做,东西坏了就自己动手修。王文山从小就受父母影响,耳濡目染,“好像打小就有这种爱动手,爱干活的劲儿。”

1987年高中毕业,王文山进入工厂,真正站在了焊接这个岗位,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焊接这一门技术。

“一开始并没有师傅带,得利用空余时间自学。”刚进入工厂的王文山只能从一些普通的活计开始,就这样,在接下来的36年里,王文山和这门技术紧紧焊在了一起,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人成长为有口皆碑的“全国劳模”。

“复制劳模和工匠的人”

2004年,作为高技能人才,他被引进到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投身职业教育。躬身教坛19年来,他潜心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技术人才。如今的王文山,培桃育李,春晖四方。

从工厂到学校,从“大师”到教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王文山更换“赛道”、变更“职业”?

“焊接技术看似普通,但其实大到载人火箭,小到几克重的电子元件都需要焊接。我希望把我的技术传承下去,用专业的技术帮助每一个高职孩子成长,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焊接人才。”王文山给出答 案。

正是这样的格局与热忱,激励着王文山不断探索,铸就传奇。

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焊接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开发焊接实训项目30余项,独创了“五步教学法”与“五度操作法”,把复杂的专业知识简单化,大大提升了实训效果和教学质量,毕业生的资格证书获取率由原来的86%提升到100%。

理论基础薄弱是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国赛的短板。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成长,王文山下决心要变弱项为强项。他翻阅十几本焊接教材和标准,整理归纳6000多道试题,建立考 试平台,让学生的理论成绩实现了质的飞跃。

高标准高强度的训练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于是,王文山便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他带领学生用废弃材料焊接了飞机、大炮、坦克、战舰等工艺美术品,将技术融入艺术,让美育滋养匠心,使学生们体会到焊接的乐趣,增强了爱国情怀。

一年一跋涉,一届一攀登。王文山的学生在校期间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8项,其中一等奖9项。从自治区劳动模范、北疆工匠到国际焊接技师,近5年来,王文山先后带出了高技能人才300余名,他培养的一大批毕业生在关键技术岗位上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这样耀眼的成绩,让企业把他称为“复制劳模和工匠的人”,让同行竖起大拇指夸赞,“焊接‘王家军’,没有一个孬的!”

巧用新招在难题中突围

“有一年,设备故障影响到生产,我提出用焊接的方法进行维修,一开始大家反对,因为当时没有人用焊接修过。后来我们商量,机器保持一个月正常运转算成功。”就这样,顶着压力与质疑,王文山在困境中突围,不但修好了设备,经过他的维修,相关的设备一年都没有再出现问题。

修,永远只会是被动地迎接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自己成为出题人。王文山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攻坚克难。近年来,王文山累计完成6项技术攻关,为企业节约资金7800余万元,填补了多项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了生产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以及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组组修复前后对比的工件,默默见证着王文山对周边企业开展的技术攻关与技术帮助。

神华集团神东公司链轮环齿面修复项目年均节约资金1500余万元、液压支架缸口修复项目年均节约资金600余万元、输送机溜槽销排修复项目年均节约资金300余万元……

数据背后,是王文山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提升生产效率作出的突出贡献,更是王文山矢志不渝坚守科研创新的初心理想。

程涛,曾经在神华集团神东公司维修中心工作。他亲眼看着王文山顶着压力与质疑,攻克卡脖子技术,修复好了一台价值200多万美元的进口煤机设备。“从设备厂家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振动设备是不可能焊接成功的。王老师创造了奇迹,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道路上,王文山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他主持的“自动化焊接及特种加工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被列为包头市重大人才工作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获批王文山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主持完成了首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人才和领军教学团队申报工作,获批为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今年7月份,他带领的团队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

王文山还发挥“传帮带”作用,把他的绝活绝技毫不吝啬地传授给青年教师,悉心指导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者念吾师。已成长为自治区教学能手、包头市劳动模范的青年教师宋博宇感到很幸运,遇到了王文山这样的老师。“王老师的指导特别有针对性,让我们能够把理论和实践迅速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

风霜显其志,流年感其情。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让王文山特别欣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打造成优质品牌,真正让学生想学技术、愿学技术、喜欢技术。等我退休了,有徒弟们在这儿,我就放心了。”王文山说。

师者为光,微以致远。王文山的人生,如同电焊下的火花,平凡却又耀眼,照亮着越来越多怀揣技能成才梦想的孩子,也为包头市打造教育高地增光添彩、赋能加力。

只有我亲眼看着,亲手教着,我才放心啊

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他的身体状况肉眼可见变差了。

每次为学生演示完,他都要慢慢起身,休息一下,再继续指导。很多人劝他“身体不像以前了,一些简单的让学生演示就可以了。”他却总笑呵呵回应:“只有我亲眼看着,亲手教着,我才放心啊!”

他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指导训练,解决问题,如迷路时的指南针,为他们指引方向。

王文山也是同学们的益友和父亲。

他常与学生同吃同住,每天清晨6点,王老师的“起床号”准时在实训基地响起,接着他便会跟学生一起洗漱、跑步、锻炼体能;

学生受伤,心急如焚的他带学生到医 院进行细致的检查和治疗,不断询问学生的伤情,直到学生痊愈;

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住房,他收拾好自己的房子让学生居住;

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在经济上遇到困难,他倾囊相助……

他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焊接实训基地和学生身上,把厚重的关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他的孩子们。

从教二十余载,他把那一朵朵耀眼盛开的焊花当成自己的荣誉,把一道道精雕细琢的焊缝看做自己的勋章。他始终不忘初心、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聚时代 发展力量,以匠人之心托起了千万学生成才之梦。

文章来源: 内蒙古教育发布,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中工网,新华网 “守望复兴的巨匠”系列报道之三:焊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热火焊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