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未来增长方向:除了小型化和智能化,体验感也很重要

达人爱硬件 2023-12-05
2295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在市场调查机构 Canalys 公布报告之后,另一家市场调查机构 IDC 昨日也公布了 2023 年第 3 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季度追踪数据。

根据 IDC 追踪的数据显示,2023 年第 3 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 1.484 亿台,同比增长 2.6%,刷新历年第 3 季度最佳成绩。

在疫情的推动下,2021 年第 3 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 1.421 亿台;2022 年第 3 季度为 1.446 亿台。IDC 认为今年推动可穿戴设备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小型品牌和新兴品类的崛起。

简要汇总下报告内相关数据如下:

苹果公司 2023 年第 3 季度出货量为 2990 万台,相比较去年同期(4080 万台),下降了 26.7%,市场占有率为 20.2%,相比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8 个百分点;

小米公司 2023 年第 3 季度出货量为 1160 万台,相比较去年同期(850 万台),增加了 36%,市场占有率为 7.8%,相比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1.9 个百分点。

三星公司 2023 年第 3 季度出货量为 1070 万台,相比较去年同期(1180 万台),下降了 9.1%,市场占有率为 7.2%,相比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1.1 个百分点。

华为公司 2023 年第 3 季度出货量为 850 万台,相比较去年同期(890 万台),下降了 4.4%,市场占有率为 5.7%,相比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0.5 个百分点。

IDC 移动和消费设备跟踪器研究经理 Jitesh Ubrani 表示:自可穿戴设备市场起步以来已经有十年了,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整合,但市场在品牌和外形方面仍然具备多样性。自最初的 Fitbits 和 Pebble 手表以来,健康和健身追踪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但可穿戴设备的最大驱动力是更小、更时尚的设计。

向上的增长态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6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4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1.1%。

据悉,这一趋势的推动力在于对更小、更智能、更便宜的传感器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使得传感器可以更容易地集成到各种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或云服务中,从而使得数据的解读更加方便和有意义。

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球互联网普及率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几乎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在使用互联网且带宽更高,这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联网智能设备的数量;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使用率以约25%的速度增长,而智能手机是可穿戴生态系统中最广泛使用的便携设备之一;传感器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低价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推动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物联网和机器对机器(M2M)等智能平台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小型、低价和采用智能技术的传感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此外,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不断增加以及新型简单、易用的下一代传感器的推出,传感器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但与此同时,通用标准和互操作性缺乏的问题也限制着整个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市场的发展。目前,尽管联网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和信息交换的便捷性对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在解决互操作性问题的架构解决方案或通用标准方面,相关的技术和市场情况均不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组织和开发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了解安全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此外,连续佩戴的可穿戴设备,如健身手环和健康监测器等,需要在灰尘、潮湿等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然而,设备在包装和组装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往往对外部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因此,设备的工作温度不仅要满足可靠性要求,同时也需考虑为用户提供一定的舒适度。这些散热设计挑战十分严峻,因为它们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耐用性和使用体验。

智能穿戴设备的优化方向

日前据美国商标和专利局(USPTO)公布的专利清单显示,苹果方面获得了两项关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全新专利。其中一项是关于AirPods的设计专利,显示其将通过对柔性材料的运用来提升佩戴舒适度,使得用户能够在更多场景使用。另一项目专利则是关于Apple Watch,是通过在表带部分安装屏幕来显示常用图标或通知等内容。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能够帮助用户更精准地获得健康监测数据,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来提出建议或发出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户有强烈意愿来使用这类设备,才是一切的前提。毕竟对于用户来说,这些设备固然能针对各类数据进行健康提示,但一些无法改善的问题也是许多消费者不愿长期使用,或是只在较短时间内使用的重要原因,所以这自然也就成为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痛点。

在此次被曝光的苹果相关专利中,利用柔性材料来制造AirPods外壳,实质上是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支持用户自行对耳机进行“微调”,例如使用中的不同姿态(站、坐、卧等),来适当调整尾端部分的形状和长短,使得其与耳廓部分更贴合,进而提高佩戴舒适度,减少掉落风险。显然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技术上的难题,反而算是耳机产品更偏向“传统”,以及基础的方面。

更早前,苹果方面还曾被曝光过其他一些耳机相关的专利,其中包括为耳机提供隔空手势支持、在充电盒上配备小尺寸屏幕等,这些实际上针对的也是交互方面。而类似配备屏幕这样的方式,显然是针对用户有时要进行“盲操”的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零部件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成本的上涨,所以用户接受度也还有待验证。

此次曝光的Apple Watch相关专利其实也是从“传统”的角度来解决用户痛点,毕竟类似智能手表这样仅配备了小屏幕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显示与续航几乎是一直困扰厂商和用户的问题。但在这类设备上查看时间或通知,则是用户的高频需求,如果因此频繁亮屏,显然将会降低续航时间、造成体验的下降。

因此这一专利的目的,就通过使用更为节能的显示方式,来满足用户的这一高频需求。再加上Apple Watch的可更换表带设计,也使得这款配件完全可以根据需求来选配。但同样的问题是,配备了屏幕的表带自然也会有着相比普通表带更高的售价,而且副屏在交互方面多少会更考验UI设计,因此这项专利现阶段可能仅仅只是技术储备。

目前,以苹果为代表的相关厂商已经在芯片算力、传感器精度、算法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Apple Watch Ultra2、Apple Watch Series 9所使用的SiP 9芯片,在配合高精度传感器和优化后的算法,已经能够实现对双指捏合这样细微手势的监测。虽然其他厂商暂时还没能实现如此高的监测精度,但这种由硬件进化所带来的体验改善还不是最大的挑战,反而是诸如续航时间、佩戴舒适度等基础问题,才是决定许多用户是否愿意购买,并乐于使用的关键。

文章来源: 三易生活,荣格智能制造,IT之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达人爱硬件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