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吉林碳谷总经理一起看国产“黑色黄金”——碳纤维的自主创新之路

碳材生意经 2023-12-06
2192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产业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技术研发也在扎实推进。在张海鸥劳模工作室,一批年轻技术人员埋头苦干,推进多项技术攻关。

劳模工作室既是技术研发室,也是吉林化纤集团的人才培养室。在工作室“领头羊”张海鸥的带领下,这里已经走出专业技术型骨干25名、技能型大工匠7名,正引领着31名中青年人才在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实践。

吉林化纤集团把人才和创新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人才强企、科技兴企”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和创新工作水平,夯实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支撑。

吉林化纤大丝束碳纤维未来可期

吉林化纤大丝碳纤维是吉林省政府大力发展的一个项目,其优势在于便于替代铜、铁等传统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据悉,该项目已得到吉林省全体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吉林化纤大丝碳纤维项目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该项目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为重点,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并与吉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紧密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了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进程。

通过多年的发展,吉林化纤大丝碳纤维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还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未来,吉林化纤大丝碳纤维将成为吉林省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吉林化纤大丝碳纤维的成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吉林省政府不仅注重项目的推进,还加强了对相关企业和产业的支持和扶持,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财务支持。

在未来,吉林化纤大丝碳纤维将继续发扬光大,不断创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吉林化纤大丝碳纤维也将激发吉林省其他产业的发展潜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全省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吉林化纤:推动碳纤维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向世界一流碳纤维生产企业的第一方阵迈进

“这自行车好轻啊!我都能一手提起来。”在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现代装备与新能源合作馆,一名女孩惊叹。

“这辆自行车就是用我们吉林化纤集团生产的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重量是钢的1/4,强度却能达到钢的10倍,因性能优异而广泛应用于风电、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现场,吉林化纤展区的工作人员说,展区里的碳纤维产品不仅令参观者驻足,还吸引了不少周边下游应用企业代表前来洽谈。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有着64年历史的吉林化纤依旧魅力不减。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王宏介绍,近年来,集团公司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制定了创新规划和年度创新课题计划,分层次制定创新课题,并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

在对碳纤维产业“卡脖子”难题和“无人区”课题的持续攻关中,2022年11月18日,吉林化纤12000吨碳纤维项目第一条碳化线开车成功。仅这条生产线就拥有8项技术专利。今年,吉林化纤首创的25K、35K、50K大丝束碳纤维更是全面投放市场。

如今,吉林化纤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人造丝、竹纤维、腈纶纤维生产基地,还是全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碳纤维大丝束销量位列全球第一。“‘十四五’时期,吉林化纤规划了24个碳纤维产业项目,将不断推动碳纤维质量提高和成本降低,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推动碳纤维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向世界一流碳纤维生产企业的第一方阵迈进。”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德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

吉林碳谷:坚持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推动碳纤维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故事讲述人:吉林碳谷总经理 张海鸥

碳纤维作为重要的新材料,素有“黑色黄金”之称,一直以来,价格高昂且“一丝难求”。为了研发出属于中国的碳纤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搞原丝研发。

那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连研发碳纤维的“石头”都摸不着,只能铆足干劲自主创新。尽管困难不少,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要实现碳纤维国产化。

一个人技术再好,也需要优秀团队的支撑。作为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碳谷碳纤维技术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我带领着一群队员不断挑战不可能。我们经常戴着防毒面具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从实验室再到会议室头脑风暴,饿了就泡个方便面充饥;讨论出思路再到生产线继续摸索调整,困了就拼几把椅子眯一会儿。

从开始研发到投产,我们一忙就是5年。2011年,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碳纤维原丝规模化生产的先河。上百次投用配方、上千次调整、上万组数据……我们陆续攻克了黏度不稳定、气泡杂质多等多道难关,突破了纺丝纤度高、强度低、毛丝多等各类屏障,彻底解决了原丝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卡脖子”的地方就是我们攻关的方向,生产线的需求就是我们确定科研课题的依据。随着原丝项目陆续投产,我们又开始在不同的生产线上寻找问题。我们关注到大丝束碳纤维市场应用广泛,而且成本更低,就研发大丝束产品。经过持续科研攻关,如今,我们公司能够生产25K、35K、48K、50K等大丝束原丝,完善了碳纤维产品体系。其中,全球首款35K风电专用碳纤维备受市场青睐,成为“拳头”产品。

在我看来,培养更多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做好“传帮带”,为企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碳纤维产业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7年,公司成立了“张海鸥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们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队伍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问题改善为牵引,带动研发团队增强技能本领,不断推动碳纤维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未来,我会继续立足本职岗位,以车间里的实验室为“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章来源: 吉林市发布,东莞耐丝碳纤维,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碳材生意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