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要碳纤维产品跌幅近四成,库存过高两年内或难以恢复高价

材料天团 2023-12-11
3309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①碳纤维产品价格年内跌超4成,中简科技、吉林碳谷、光威复材等A股上市公司股价已高位腰斩。

②吉林化纤发布涨价函,中复神鹰看好碳纤维售价已经基本触底。高端汽车、机器人、储氢气瓶等应用能否成为碳纤维重要增长极?

财联社12月10日讯(编辑平方一辉)“黑色黄金”碳纤维曾因供不应求、国产化率极低,经历过一段高光时刻。如今,行业迅速转入冰点,国内主要碳纤维产品对比年初跌幅已超四成。产品价格下跌对行业5家上市公司业绩和股价形成明显拖累,其中,中简科技Q3净利润同比下跌超73%,吉林碳谷年内高点迄今累计最大跌幅55%。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库存堆积,需求疲软,预测行业至少两年内不会好转。

然而,部分上市公司对于行业发展的看法却相对乐观。吉林化纤11月下旬发布调价函,上调旗下各品种碳纤维销售价格。中复神鹰11月末在互动平台表示,碳纤维售价目前已经基本触底。另有分析指出,碳纤维系汽车、机器人等下游应用轻量化的理想材料,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碳纤维的重要增长极。

“黑色黄金”跌跌不休

碳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纤维材料,经过原丝生产和碳丝生产两大步骤制造而成,应用于航空航天、体育用品、风力发电、压力容器等多个领域。碳纤维的主要优点是强度高、密度小、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被称为“黑色黄金”。

因为供不应求,特别是国产化率极低,碳纤维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高光时刻。“大约两年前吧,那时候国产碳纤维刚刚有点量,下游需求增速更快,行业完全处于卖方市场,下游客户想买一吨碳纤维,得想尽办法跟业务员拉关系。”

如今,行业则迅速转入了冰点。据上海钢联数据,截至10月底,碳纤维市场均价为94.7元/千克(含税价)。其中,小丝束碳纤维T300(12K)价格为85元/千克,较年初下跌39%;T700(12K)价格为145元/千克,较年初下跌37%;大丝束碳纤维T300(48K/50K)的价格为72元/千克,价格较年初的下跌幅度超过小丝束。

产品价格下跌,相关上市公司业绩承压。光威复材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45.99%,同比下降6.57pct,主要非定型纤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等原因所致。吉林化纤(000420.SZ)今年上半年碳纤维业务实现收入1.75亿元,同比增加346.30%,但毛利率同比下滑15.96个百分点至3.31%。

产业链自然“一损俱损”。吉林炭谷(836077.BJ)生产的原丝作为碳丝的上游,同样受到来自下游降价压力的传导,根据百川盈孚,23H1原丝价格下降约2000元/吨,截至2023年10月原丝价格年内下降约4000元/吨。

当前碳纤维行业理论毛利润已为负,大丝束碳纤维和以T300为代表的低端小丝束碳纤维预计将面临亏损困境。“目前还不能说是行业底部,因为库存较高,企业还在持续扩产,需求端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高端碳纤维依然紧俏

对比同期海外巨头,各家高端产品依然紧俏。东丽作为碳纤维龙头企业,凭借全型号产品类型及大范围应用实现碳纤维业务逆势增长;帝人则凭借下游复材等多样化应用保持了业务稳定,利润还得益于原料价格下降实现了增长;美国赫氏则受益于下游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强劲需求实现增长。

在整体业绩承压的背景下,碳纤维行业特别是航空航天、压力容器等高端领域的需求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国际巨头相关业务基本实现逆势增长。

由此可见,国际巨头产品线布局广泛,抗风险能力强,同时碳纤维下游复材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要。而国内各大厂商则如中科院材料所钱鑫博士此前观点所述,大量布局趋同方向,如干喷湿纺以及大丝束产品等,不仅应用领域受限,也容易在产能密集落地时期导致价格战或受下游需求波动影响。

今年以来,国内主要碳纤维产品对比年初跌幅已超四成。

碳纤维产品价格下跌,对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股价形成明显拖累。据不完全统计,梳理碳纤维5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业绩可以看出,中简科技、吉林碳谷和中复神鹰Q3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73.67%、73.09%、64.58%。光威复材、吉林化纤同比下降幅度相对较低,为15.01%、6.56%。二级市场方面,上述5家碳纤维上市公司年内股价高点迄今累计最大跌幅均超过40%,其中吉林碳谷跌幅最大为55%。拉长时间来看,上述5股自2021年11月迄今股价累计最大跌幅均超5成。

虽然光威复材、吉林化纤Q3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相对较低,但其股价下降幅度与其他几家公司无明显差距。海通国际分析师weiLiu在12月4日研报指出,光威复材能源新材料板块风电碳梁业务受公司传统主要客户订单减少、价格下降影响,2023前三季度能源新材料板块实现收入3.40亿元,同比减少36.44%。但公司复材科技板块实现收入6789.57万元,同比增长47.22%。而吉林化纤Q3净利润仅为579.26万元,虽然同比仅下降6.56%,但环比下降幅度却高达84.18%。

国海证券分析师李永磊、董伯骏11月22日研报指出,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整体碳纤维行业自2023年8月末毛利由正转负,行业开始出现亏损,且亏损延续至今。此外,当前碳纤维行业库存量仍处于高位,根据百川盈孚,截至11月17日,碳纤维库存量达到12260吨,处于2020年以来的最高点。

与此同时,碳纤维行业消费端的需求却在放缓。据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9月国内碳纤维表现消费量为4197.7吨,同比减少7.8%,环比减少13.0%。而且供给端扩产不断,2023年多家在建产能陆续落地,其中包括吉林化纤1.2万吨复材碳化线、中复神鹰西宁2.5万吨等,国内碳纤维总产能已达近12万吨/年,同比增长近4成。在规划方面,据统计国内未来3年内拟在建产能已超20万吨(2022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仅13.5万吨)。

业内人士此前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碳纤维新增产能如期释放,并且主要集中在低性能产品,行业不断内卷绞杀,降价出货成为唯一选择。此外,下游拓展不及预期,业内寄予厚望的风电叶片领域的应用,没有取得期待的份额。风电行业是成本敏感型行业,在降本压力下,多家风电主机厂都出现盈利下滑甚至是亏损,替换碳纤维动力不足。

▌吉林化纤发布涨价函中复神鹰看好碳纤维价格基本触底明年碳纤维车身汽车迎来规模化?

根据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展览会公众号消息,11月20日,吉林化纤发布调价函,吉林化纤旗下各品种碳纤维销售价格从即日起上调,其中12k产品价格上调4000元/吨。11月28日,中复神鹰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行业内新增产能的消化过程带动了碳纤维行业的产品阶段性价格回落。而碳纤维作为众多领域的重要原材料,成本的下降进一步推动碳纤维下游应用技术的进步,整体的市场需求依然在稳步增长。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碳纤维售价目前已经基本触底。

同时,中复神鹰还表示,预计2024年碳纤维市场在新能源、体育休闲、航空航天等领域将保持一个积极增长的态势。公司现有产品在汽车领域已有应用,例如碳纤维车身、内饰、尾翼改装件以及碳陶刹车盘等部件。目前公司产品已完成国内多家知名汽车品牌的认证。未来,公司也将根据汽车领域发展趋势,进一步进行应用布局,相信将来随着碳纤维成本下降以及复合材料工艺提升,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所具备的优点,适用于汽车外观件、车身结构、底盘结构件等多个场景,是汽车深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近年来,比亚迪仰望、广汽昊铂等中国自主品牌豪华车纷纷问世,碳纤维材料也随之从“花瓶”逐渐走向规模化。公开资料显示,仰望U9打造出“超级碳舱”碳纤维安全车身架构,其外车身采用民用最高等级T700碳纤维材质;而昊铂SSR采用100%碳纤维全覆盖车身,在方向盘、前内饰板等部位也大量采用碳纤维材料。

据澎湃新闻报道,第六届进博会期间,HRC汽车公司总经理骆涛表示,根据客户订单估算,明年在中国生产的碳纤维车身汽车有望达到1万辆以上。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还有望迎来突破,“保守来说,一定是以万级为单位的。”

在机器人应用方面,民生证券分析师李阳11月13日研报认为,碳纤维作为机器人轻量化核心材料,可应用于机械手等部位。据Stratistics Market Research Consulting数据,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为141亿美元,有望拉动碳纤维增量5287.5万吨,成为碳纤维下一个重要增长极。11月13日,吉林化纤在互动平台上表示,从性价比角度考量,公司的碳纤维产品可用于机械臂或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公司会积极与相关公司进行接洽合作,共同开发碳纤维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同日,中复神鹰也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有应用,相信未来随着碳纤维产品的最佳特性不断应用于机器人技术上,机器人技术本身将进一步发展突破。

此外,业内表示,储氢气瓶也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值得探究的应用场景。据中国复合材料学会12月2日文章《碳纤维在储氢瓶中的应用》指出,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和汽车的发展,储氢瓶领域潜力巨大,碳纤维在该领域的需求加速上涨。根据中汽协数据和德邦证券测算:2025年,若储氢气瓶碳纤维需求量占比增至50%,则碳纤维需求量有望达1.27万吨。

文章来源: 六六说财经、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材料天团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