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倒了富士活了,曾经同为胶卷龙头,为何境遇差别如此大?

数码玩家 2023-12-12
2837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很多产品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就拿相机来说,可能零零后们从小接触到的就是数码相机或者单反之类的。而再早一些的九零后们应该都还经历过使用胶卷相机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说,胶卷如今已经成了一种怀旧性质的物品,成了一种情怀。

而在胶卷盛行的时代,有一家公司可以说是胶卷市场的绝对霸主。从国内到国外,这家公司在胶卷和影像领域都是当仁不让的领军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家曾经的巨头早已没落,虽然它没有完全消失,但如今已经是“不务正业”了。

很多人都知道,柯达是一个转型失败的案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和柯达同样的胶片公司富士胶片却通过转型成功的存活了下来,并且发展的非常好。

1、曾经破产的胶卷大王

毁灭于自己的技术之手

柯达曾是全球摄影领域的领头羊,这家诞生于1892年的公司最鼎盛时期有14.5万名员工,1997年2月市值最高达到310亿美元。

如今这个百年品牌不仅转行生产仿制药原料,市值也只剩下3.47亿美元,只有巅峰时期的百分之一。

1975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然而它在柯达内部并没有受到重视。柯达高管们认为数码相机会削弱他们的胶卷业务,认为推出数码相机会迫使公司卷入自己与自己的竞争当中。

诞生于柯达的数码相机最终毁灭了柯达。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数码相机越来越多,柯达开始艰难生存。自2004年以来,柯达几乎每年都在亏损。柯达已经无法盈利。2007年,柯达先后出售了数码相机业务医疗成像业务。

2012年1月,柯达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同年8月,柯达公司宣布将会出售大量业务以筹集资金,让自己脱离破产保护。2013年9月,在出售了大量业务以及专利之后,柯达总算脱离了破产保护,但此时的柯达却早已不是当年的影像业巨头,经历重组之后,变身为一家小型的数码影像公司。

2、转型,总为他人做嫁衣

胶片行业的化学属性与医药存在天然的联系,柯达也曾多次向医药行业转型。早在1988年,柯达就耗资 51 亿美元收购了斯特林(Sterling)制药公司,不过仅过6年,柯达就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可能错了。因为柯达并不具备研制创新药的能力而且也无法低成本生产仿制药。

柯达再一次战略转型开始是在1994年。公司先是将作价 16.75 亿美元,斯特林的处方药业务卖给了赛诺菲;接着继续将斯特林剩余股份和非处方药业务以29.25亿美元打包出售给了史克必成公司,后者与葛兰素威康合并成为了葛兰素史克。此后葛兰素史克将斯特林的部分非处方药业务转手给了德国拜耳公司,成就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拜耳阿司匹林。

2013年,柯达脱离破产保护,重组为一家小型数位影像公司,重新融资上市。或许是重新审视了过去自身发展的局限之处,柯达开始不断尝试跨界转型。

2015年初,柯达推出了SP360运动摄像机,对标GoPro。而且率先使用了VR技术,是市面上仅有的360度全景摄像机,但由于当时VR概念尚未受追捧,柯达的技术也不成熟,最终口碑、销量都不尽如人意。反观GoPro在运动相机的领域,犹如当年的柯达,基本已经做成了这个品类的代名词。

2016年,柯达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智能手机2016年,柯达凭借自身在电子影像行业的积累,非常大胆的做起了智能手机Ektra。外观的设计主打情怀与拍照,融合了复古卡片相机和手机的概念,后置摄像头为2100万像素,前置为1300万。不过手机业务如今早已退出柯达的主营业务范畴。

此后,柯达还曾做过艺术杂志,进军时尚圈,推出柯达联名服装和滑板品牌,不过这些更像是玩票性质和宣传噱头,后来多以不了了之收场。

3、富士胶片却活的很好

富士胶片集团,由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富士施乐株式会社两大事业公司组成,全球联结子公司达279家,员工7.2万余名,2018财年销售总额约合 219.05亿美元,营业利润约合18.90亿美元。

就在今年6月初,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领导一行,到访了位于日本东京的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总部指导和视察,对富士胶片的创新产品和技术给予了肯定。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富士胶片(中国)的影像业务在大众消费市场获得了高速的增长,“2017年,我当时曾说富士胶片的影像业务在中国用3年时间增长了1倍。现在我更新一下这个数字,我们的业务量用5年时间增长了3倍。”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近日曾如此表示。

富士胶片在1934年成立之初就将摄影-电影胶片作为公司的核心事业。20世纪末,富士胶片一度与另一影像巨头柯达垄断了全球胶片市场。但在富士胶片成功成为胶卷市场上的领军企业之时,一场影像数码化的变革悄然而至。

彩色胶卷的市场在2000年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以每年20%到30%的幅度迅速萎缩。“如果把当时的富士胶片比作丰田公司的话,就好像人们不再需要汽车,如果比作新日铁公司(日本知名钢铁企业)的话,那就是世界上不再需要钢材。我们面对的是丧失核心业务的危机。” 富士胶片全球总裁兼CEO古森重隆说。

1月20日是富士胶片的创立纪念日,在2012年富士胶片创立纪念日的前一天,富士胶片昔日的竞争对手柯达依据《美国联邦破产法》第十一章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宣告经营破产。古森重隆说:“我不希望去批评柯达,柯达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竞争对手。但在数码时代柯达的经营是有些迷失方向的。”

面对数码时代的冲击,同为胶片巨头的柯达,也尝试过多元化经营,例如涉足医药、授权贴牌生产数码电子产品等。不过最后还是图了短期利益,出售了需要长期投入的医药业务。

富士胶片的转型则更彻底一些,因为如果守在数码技术成像的领域里,销售额最多也只是数千亿日元规模,要支撑起万亿规模的帝国,富士胶片的选择是将核心技术迁移,将管理资源与研发和资本投入到医疗健康、高性能材料、印艺系统、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以及文件处理六大业务板块。

胶片业务做延伸,最先想到的就是医学影像业务。2006年,富士胶片成立了“富士胶片先进研究所”,将尖端核心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先进打印材料和生命科学等多个研究所整合,作为创新孵化平台,做技术迁移,跨界产品输出,开启了第二次狂奔跑路。

其实,古森重隆发动的这场彻底自我革命,就是紧紧抓住了两点:一是提前研判形势,二是围绕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进行多元化发展。

于是,在传统胶片业务逐渐退出市场之际,胶片背后成像、制膜、高精密薄膜涂布技术、高性能高分子化合、纳米分散、氧化还原等关键技术被保留运用,并给富士胶片带来了二次创业的生命力。

以化妆品为例,富士胶片旗下的艾诗缇(ASTALIFT)品牌,可以说是化妆品新贵了,2007年诞生,以抗衰老以及内外修护功能著称。

其中运用到的技术,就是富士胶片的看家本领:胶原蛋白技术(胶片的主要原料)、纳米分散技术和抗氧化技术。当时富士胶片的研究人员发现,胶卷由于活性氧造成的氧化褪色,需要顶尖的抗氧化技术,这和抗衰、抗氧化功能的化妆品,原理是完全相通的。

而后,银微粒子和精密涂布技术让富士胶片陆续开发出了医疗级别的抗菌薄膜。化合物方面的合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纳米技术在人体吸收方面的技术革新,投入到了抗流感药、抗癌药物等研发中。

富士胶片作为一个成功转型的典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其在面临新技术冲击、二次创业时,迅速做出决策、勇敢地进行跨界发展、拥抱新技术,并具备强大的战略判断能力,使得企业成功实现了从“链节企业”成长为“链主品牌”。

中国企业应借鉴富士胶片的经验,在面临行业变革时,从全局竞争优势出发,进行战略调整;在拓展新业务时,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定义业务与产品组合;在研究趋势性科技产业时,要及时进行预判、投入资源,以确保在未来竞争中具备优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不断变革的市场环境中屹立不倒,实现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 数字化企业,中企思智库,许战海咨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码玩家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