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滤镜”!生鲜灯究竟如何给食物“美颜”来“误导”你的眼睛?

番茄科普 2023-12-12
2345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食品,我们每天都要购买、消费。然而,你是否知道,那些看似普通的商场、超市、生鲜店、农贸市场等销售场所的“生鲜灯”其实是一种误导消费者的工具?近期,一项新法规的出台,彻底禁止了这种“美颜”灯具的使用。那么,生鲜灯到底有什么奥秘?

01

何为生鲜灯?

生鲜灯,一种通过增加特定光源颜色来美化货品外观的灯具。这种灯具常常被安装在商场、超市、生鲜店、农贸市场等销售场所,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新鲜、诱人的视觉效果。然而,这种视觉效果是否真实反映了商品的质量呢?

生鲜灯的误导效应:

事实上,生鲜灯的使用往往给消费者带来一种误导。在生鲜灯的照射下,食品的颜色往往比实际颜色更加鲜艳、诱人。然而,这种改变并不代表食品的实际质量。有时,消费者会根据灯光的照射效果来判断食品的新鲜度、口感等,从而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

02

依旧活跃的“生鲜灯”

今年6月30日,《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明确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此外,为了给市场留下过渡期,新规定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然而,过渡期并没有让“生鲜灯”消声灭迹,反而让一些商家“探索”出了“新对策”。记者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符合新国标”成为商家用得最多的推销词。实际上,“生鲜灯”并不代表某一种品类,而是泛指误导消费者的灯光照明。在室内菜市场或者光线较暗的商超里,这些“生鲜灯”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光线,让蔬菜或者肉类看起来“更新鲜”,从而给消费者传递肉质鲜美、菜色水灵等信息,容易引起误导。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鲜产品不适用“7日无理由退货”,因此在选购时,很多商家选择“生鲜灯”来误导消费者对产品色泽、质量的判断。

新的一批自称符合新国标的“生鲜灯”究竟合不合规有待商榷,“符合新国标”是否可以成为一些商家的“护身符”也有待考究。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禁止违规使用“生鲜灯”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见到“生鲜灯”就心生警惕,另一方面搭建投诉举报渠道,让顶风作案的商家得到应有的处罚。

03

“生鲜灯”全面禁用

随着《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北京市场监管部门于12月1日对农贸市场进行了“生鲜灯”专项检查,标志着这一在超市和农贸市场广泛使用的照明设施正式进入全面禁用阶段。

“生鲜灯”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商品看起来更为新鲜、鲜艳,但其潜在的误导性质也让监管部门不得不出台相关法规进行规范。“生鲜灯”大行其道,使得消费者在实际购物过程中难以通过外观准确判断商品的品质,导致购买到不符合期望的商品,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因此,《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不仅是对市场销售行为的规范,更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新规实施首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对农贸市场进行了严格的检查,确保生鲜农产品销售行为得到规范。丰台区市场监管局通过专项检查,要求农贸市场将“生鲜灯”更换为接近自然光的普通灯具,以确保商品反映真实的色泽和新鲜度。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也积极响应,通过更换照明设施,使得猪肉等商品呈现出更真实的颜色。

市场监管部门的积极行动得到了市场商户和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在专项检查中,许多商户表示,虽然更换普通灯光后,商品的颜色看起来没有之前那么艳丽,但对日常销售并没有带来太大影响。消费者则表示,新规的实施让他们能更加放心地购物,不再担心因为灯光的影响而被误导。

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在规范销售行为的同时,也通过多轮次的宣传培训,引导市场主办方和销售者学法懂法,规范经营。在这一过程中,各区市场监管局的配合和市场主体的自觉遵守,使得“生鲜灯”全面禁用的转变更加顺利。这无疑是为建设公正、透明、有序的市场秩序进行的有力措施。

市场监管部门在“生鲜灯”全面禁用的管理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管理创新和对细节的敏锐管理。他们通过针对性地出台法规,直击“生鲜灯”误导问题,为市场销售行为提供了更明确的法规指引,体现了监管的前瞻性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在执行层面,监管部门以精准的专项检查,迅速推动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场所“生鲜灯”的全面更换,展现了高效率和务实的管理风格。同时,通过LED显示屏宣传材料的滚动播放、照明设施的具体更换等细节管理,使消费者和市场主体更清晰地理解法规要求,提升了执行的可及性。

为了继续更好地推动市场规范化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未来可在多个方面进行加强。如,通过持续的市场监测和调研,及时了解市场新变化,灵活制定相应的监管策略,并为法规的修订提供实际依据;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促使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更深入地理解法规意义,从而提高法规的执行力和市场主体的自觉性,有助于建立更为健康的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投诉反馈机制,使消费者更便捷地反映问题,实现监管与公众的有效互动。最后,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执法检查,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理,形成强有力的执法威慑,确保法规和要求得到切实执行,为市场的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安全、透明的购物环境。

04

科普小贴士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避免被生鲜灯误导,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学会观察食品的实际颜色。在选购食品时,尽量将食品移至自然光下观察,以避免被灯光效果误导。

学会比较不同产品的真实质量。不要仅仅根据灯光的照射效果来判断食品的新鲜度、口感等,要结合食品的实际外观、气味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

养成科学的消费习惯。在购买食品时,不要仅仅追求外观的完美,更要关注食品的内在品质和安全性。

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购买新鲜、保质期短的食品,避免因食品过期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呼吁身边的亲朋好友共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食品安全知识和消费经验,提高身边人的食品安全意识。

及时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关注政府发布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政策,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合法维权的途径。

总之,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学会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在购买食品时,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被生鲜灯等照明设施误导。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维权中来,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和权益。

文章来源: 粤桂科普,中国食品安全报,国际商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番茄科普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