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破晓”,人形机器人掀起创业潮,但成本关难过

黑科技观察家 2023-12-12
2206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在过去十年,作为创新科技的代表之一,机器人赛道从来不乏热点。无论是来自智元机器人“出生”半年就能唱能跳的人形机器人远征A1,还是小米身兼多职的Cyberdog2,又或者能够按时打工的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都先后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不仅如此,仅在过去的短短半年时间内,我们看到两足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等新形态机器人,正迎来一波创业热潮。

大厂高管出走创业

新形态机器人创业潮起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2030年将达千亿元规模。

千亿级的蓝海市场,自然成为不少创业者们新梦想的开始。就在今年,不少技术高管从大厂走出,不约而同投身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腾讯RobticsX机器人实验室一号员工来杰创办了仿生机器人公司星尘智能;中国第一代自动驾驶商用落地操盘手代表、前文远知行COO张力也加入逐际动力,以联合创始人、COO的新身份,开始参与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中。而AI教父Hinton更是离开呆了10年之久的谷歌,加入到机器人初创公司Vayu Robotics,担任顾问一职。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机器人赛道时,三位大佬则各有不同的答案。

来杰并未公开表明其携手RobticsX机器人实验室的部分员工一起创业的具体原因。有产业消息透露,他希望机器人不再是实验室的产品,而是走向真正的市场。有消息称,他们将和头部AI公司合作,在年内推出原型机,计划在明年实现商业化落地,主要面向商用清洁、新零售和分拣等应用场景。

而张力则是在社交媒体上直接说明离开的原因:“加入逐际动力开启了我的第二段创业之旅,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未来将如何改变世界,颠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未知的东西还有很多,我非常荣幸参与到这个让人为之兴奋的过程中。”

Hinton则是在谷歌AI安全风波后,发现Vayu Robotics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机器人研发方面有巨大潜力,他看到团队采用机器学习和视觉传感器的方法,这些技术将能够提供安全和环保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处理AI伦理问题方面更有优势。

享刻智能创始人及CEO陈震告诉智东西,近两年,大厂对创新型业务投入的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均有所下降。“大厂主要精力都聚焦在主营业务,以及现金流的控制上。这也会导致部分创新型项目的高管没法获得更多的资源帮助,甚至难以推进项目。”这一背景下,更多的高管们尝试另寻出路,结合自己的产业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自己的研究项目,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

创业者背景多样化也成为今年新型态机器人创业潮中呈现的另一大趋势。“医疗机器人是创新人机交互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诺亦腾的联合创始人刘昊扬在接受智东西采访时提到,近年来,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玩家背景开始丰富化。他谈到过去,医疗机器人赛道的国外创业者许多都有从事人机交互技术的背景,国内创业者则更多来自传统医疗领域。但如今,国内的医疗机器人赛道也迎来诸多此前从事人机交互领域的开发者们。

可以看到,新形态机器人创业潮背后,既有各方对新赛道的高度预期和期盼推动产业向前,也有时代背景下不同创业者的选择。

机器人产业“破晓”时刻 有望复制新能源车发展路径

毫无疑问,2023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破晓时刻,特斯拉Optimus从概念到样机落地仅两年时间。从软件和硬件上来看,当前时点刚好是各项技术大突破的交汇点,无论是精密控制零部件方案的迭代升级,还是GPT大模型的不断进步,都让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破晓时刻”更近了一步。

近期,相关部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为什么将人形机器人对标新能源汽车?原因有三,赛道属性类似(空间大+产业链够长),驱动因素类似(产品+政策周期),产业周期类似(从主题成长到景气成长)。

曾经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的大动作,不仅催生了国内诸如“蔚小理”等一系列造车新势力,还迅速推动了其最大竞争对手比亚迪迅速壮大,比亚迪更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了全方位的闭环体系,筑起技术壁垒。

如今,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进展有望再次引发“鲶鱼效应”,类似于多年前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最终取得成功,国内也将孕育出一批类似于“比亚迪”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先驱。

待解难题

和热闹的创投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依然有其难以解开的难题。

学界和产业界研究了数十年人形机器人,进展一直很缓慢——很长时间内,“如何平稳走路”仍是核心议题之一。近期,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Agility Robotics的首席技术官乔纳森·赫斯特在采访中表示:“它现在只是一个两岁半的孩子。”

同时,虽然,机器人“大脑”的升级让整个世界看到了将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但在国内大模型研讨沙龙中,业内人士仍然指出:现在尚无法用大语言模型,把语言直接“翻译”成机器人的运动指令。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连庆的话来说,即“想用ChatGPT直接给机器人长个脑子,现在还做不到”。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动纪元首席执行官陈建宇认为,用AI大模型唤醒钢筋铁骨,存在人形机器人的泛化性、任务操作控制的精巧性无法兼顾的技术瓶颈。

一位机器人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都还处于研发阶段,几乎都完全没法实际落地应用。

此外,高昂的成本是另一个巨大挑战。

国金证券曾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做了全身拆解。初步推算,一个人形机器人,光材料成本就大约需要17.5万元。

颇多机器人创业团队坦言,做人形机器人和以前的创业不一样:互联网时代做个APP,可能几个人就够了,所以那时候能听到很多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但现在,几个人的小公司可能连电费都付不起。这个行业的参与者,要么是谷歌、微软等不差钱的科技巨头,要么是头部的创业公司,抑或是传统工业巨头、高校研究所。

但,正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器人与机械实验室创始人丹尼斯·洪所言:“如果你问我什么时候机器人才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使用起来,三年前我可能会说,如果我这辈子看见就不错了,但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如此发展势头下,马斯克所言“3到5年完成量产”有些乐观,但也并不是不可能。

文章来源: 金融界,富阳检察,智东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黑科技观察家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