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到“领跑”,西电东送的建设者是如何做到的?

电力新视野 2023-12-15
2018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据统计,自1993年云南和贵州向广东送电开始,南方五省区西电东送30年来累计输送电量已突破3万亿度。西电东送的南通道从云贵高原穿广西腹地达广东腹地及沿海,跨崇山峻岭,最长线路近2000公里之遥,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传送至粤港澳大湾区电力负荷中心,助力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作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西电东送在延续历史责任的基础上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投产,南方区域西电东送不仅送电容量持续扩大,且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与此同时,西电东送工程本身也在不断突破技术装备难关和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以一代又一代电网人艰苦卓绝的攻关创新,推动着我国能源电力产业走向世界领先的制高点。

从西至东拧成一根绳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壮阔大潮来临,广东的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电力供应,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滇黔桂高山峡谷间,西部丰富的能源资源急需与东部的用电需求进行对接。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调发展,西电东送的建设就提上了日程。这项工程既能解决东部地区受制于电力资源匮乏的困境,又能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一个超高难度的工程在中国电力人的努力下,横跨2000公里,在中国的版图上不断延伸,如今南方五省(区)早已实现了电网的互联互通。

“在输电线路出现故障时,一定要尽可能快地抢修,尤其是在夏天,用电需求比较大,一旦一些关键的线路出现故障,严重的话会导致一个地区大面积停电。”南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的高级技师赵晓龙说,虽相隔千里,互不相识,但保障用电需求是南方电网一线员工共同的宗旨。

从西到东各个不同的单位拧成一条绳,齐心协力维护好这一条大通道,形成合力,将优质、清洁的能源从西部送到东部。

创造了多大的价值呢?

西电东送工程到底为中国创造了多大的价值呢?

首先,西电东送工程采用了特高压输电系统,这是目前全球最领先的远距离输电技术。中国成功研发了直流电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技术和交流电的800千伏特高压输电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研发使中国的电力传输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就连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媲美这些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不仅可以用更少的线路传输更多的能量,还能显著降低电力传输损失,提高了中国电能的利用率。

其次,西电东送工程解决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用地紧张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问题。随着中国转向低碳经济,传统火电厂要么改用天然气,要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环保性,要么被关闭。这导致了电力供应短缺,而新能源发电设备无法迅速填补这一缺口。因此,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超级新能源发电站成为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用地问题,还为西部地区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持续性利润,推动了经济发展。

最后,特高压技术的诞生使中国成为了电网技术领域的世界领袖,也吸引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注意。拥有跨越2000公里的特高压电力传输系统的国家,其电力设施的性能一定不会逊色。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可以通过国内发展推动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外贸销售特高压电力传输系统,收回研发成本,并创造更多的利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春松20多岁时,就来到天生桥换流站工作,这一守就是20年。从初出茅庐到如今独当一面的换流站负责人,他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从事电力行业,特别是搞技术的,在一线工作的历练非常重要。通过一线工作,我们对现场的设备情况、运维情况更加了解。对现场的需求清楚了,在做决策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无独有偶,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三级领军技能专家刘宝龙也有类似的感触。2011年开始,无人机技术逐步应用在输电线路运维中,为了促进运维人员操控无人机技能水平提升,超高压公司在2016年组织了首届无人机技能竞赛,其中有一个科目选手要求操控无人机按照规定的“8”字形轨迹飞行。

当时还是新手的刘宝龙参加了那届技能竞赛。“那时候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为了快速掌握协调转弯的技巧,我操控无人机绕着球场旁的大树反复练习飞行,几乎忘了时间,只要电池有电,天空没有下雨,我就一直飞。”最终,刘宝龙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名次。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

“无实力无以言尊严”不是一句浮于纸上的口号,而是亲历者带着血汗泪的心声。

作为“交钥匙工程”,2000年天广直流工程投产时,天生桥换流站的台阶、马桶都依赖于国外进口。当换流站的“心脏”换流变压器首次出现故障需要修复时,只能求助于国外厂家的技术专家。

“第一回修复换流变的核心技术全是由外国人提供,第二回只有30%的核心技术来自外国,第三回所有的技术都不再依靠国外,都是我们自主开发的。”作为亲历者,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安全监管部高级经理黄徐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如今,不仅是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相关标准的制定时也出现了中国的声音。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这是一条荆棘之路,也是一条南网人奋发图强之路。西电东送前辈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敢闯敢试,坚持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努力将西电东送事业发扬光大,能够感受到南方电网人心中有一团汹涌的火。

文章来源: 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光明日报,友爱辰星YDM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力新视野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