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体验!小米透明电视到底有多科幻

我的极刻 2020-08-26

小米小米电视oled电视

3345 字丨阅读本文需 22 分钟

8月11日的小米10周年发布会着实让小黑惊叹了一把。虽然发布会已经过去了两周,但发布会上发布的那些充满“科幻感”的黑科技产品却依然震撼着小黑的内心。

那么,这些全新的黑科技产品在现实中到底有多令人震撼呢?小黑决定亲自到小米之家走一遭。

就像当时小米8透明探索版和小米MIX α带给小黑无限的惊叹一样。这几年,小米每年都会带来一些超前的产品。虽然小米MIX α最终宣布无法量产,但这恰恰就是科技的魅力:让原本停留在幻想中的产品变成现实,这本身已经足够美好了。

当然,关于小米透明电视,很多人可能认为,小米透明电视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噱头”,没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又有些人结合前不久北京和深圳的地铁开始出现的“透明电视”车窗,认为小米透明电视也没什么。

其实,这恰好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小米透明电视的价值。

LCD和OLED,两种屏幕显示究竟是什么原理?

要探究透明电视为什么会透明,小黑就不得不先从LCD和OLED屏幕的成像原理开始说起了。

LCD(Liquid-Crystal Display)的中文名叫做“液晶显示屏”。顾名思义,它的成像是依靠液晶显示屏的。但是,看过小黑之前文章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们能看到物体的色彩,其实都是因为物体自发或反射的光。但液晶本身并不发光,那么它的光源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从上面这张对比图我们可以看到,LCD和OLED最大的区别有两处,其中一处就是最底层叫做Back-light部分,这一层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背光层”。背光层通常由大量的背光灯组成,当通电时,背光灯会发出白色的光。

而液晶则被夹在TFT基板和彩膜,即上图中的Color filter的中间。TFT基板用来控制液晶旋转的角度,起到控制液晶透光率的作用,彩膜上印刷有RGB(即红绿蓝三种基本色)的色块。

▲ LCD和OLED的结构对比

因此,当背光层通电发光时,由于这三个色块下液晶分子透光率不同的影响,使色块发出不同亮度的红、绿、蓝三色,最终混合成显示所需的颜色。

▲ 液晶显示原理的侧视图

与LCD不同,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中文译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并不需要通过背光就能产生色彩和画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发光”。

抛开诸如“空穴”、“激子”之类看上去很难懂的名词,其实OLED的成像原理还是很好懂的:

在通电之后,空穴(可以粗略理解为原子在失去一个电子之后留下的空位)和电子会从各自原本的位置(即下图中的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移动到发光层,并在那里结合,产生光子。光子呈现的不同颜色,主要来自于发光层中二极管(Diode)使用的不同有机材料。这里的“有机”,刚好就是OLED中的O(Organic)的由来。

说完了两者技术上的区别,那么OLED屏的主要优势又是什么呢?

从上面的原理解析,我们不难发现,OLED由于少了很多层结构,相比LCD可以更加轻薄。这也就是为什么手机厂商会率先引领OLED的潮流。

同样让手机厂商喜爱的优点,还有它在显示暗色时更省电的特性。由于OLED的成像是依靠“自发光”来实现的,因此,当需要显示黑色时,相应区域的二极管只要完全关闭就可以了。相比LCD的全局背光,一则可以显示更纯正的黑色,二则在显示暗色系界面的时候,会更省电,于是乎,现在的手机厂商纷纷将深色模式做进了手机里,一大原因就在这里。

除了上面说的这几项优势之外,OLED屏还有一项大优势,那就是可以随意“折腾”。

因为少了背光层这一大“累赘”,所以OLED屏可以各种折叠、弯曲(在使用柔性基板时)。


还有像小米透明电视一样,透明。

透明电视怎么做到透明的,实现难度又在哪里?

让一款搭载OLED屏的电视实现透明并不难,简单地说,传统的OLED电视是通过将RGBW(即红、绿、蓝、白)四色小像素填满一个大像素来实现色彩变化的,那么只需要让这四色小像素填满大像素的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则不填充),再取掉电视背面的盖板,就可以实现了。

至于供电电路,则堆叠在四色小像素背面,这也就是从透明电视背面看到的画面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 从背面无法看清电视画面

单从理论上来讲,要实现这一点非常简单,但想要让一款电视真的要实现透明化并实现量产,透明OLED屏技术只能算是一个入门而已。

早在2012年,透明OLED现实面板就已经由三星实现了量产,而成熟的透明OLED显示屏也由松下在2016年推出。但直至现在,透明OLED显示屏也仅仅是被用在商场或高端品牌的产品展示上,而在民用端,却迟迟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出,仅有一些概念产品发布。



要让透明显示屏登陆民用市场,首先就要面对较小的市场需求和昂贵的售价问题,此外,就是能符合民用需求的整体设计——之前的透明电视概念产品几乎无一例外没有设计扬声器,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购买一台电视,还要额外买一个电视音响,这种消费方式几乎是不可接受的,这也让这些概念产品根本无法落地、量产。

▲ 传统电视的内部结构

而真正严峻的挑战正是发生在这里:

在将面板透明化之后,主板、处理器、电源等基本配置要放到哪里?扬声器又如何放置才能得到良好的声音效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透明电视量产前的极大挑战。

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除显示以外的所有模块全部放到电视的底座里。

不过,要将这些模块都放到一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么多模块集成在这个区域,产生的电干扰问题要如何解决?散热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根据小米电视官方微博放出的技术解析,小米的工程师们除了在元器件之间加入隔热片之外,还重新定制了内部散热系统,还在主板芯片的散热器上动了不少脑筋,以保证主板的散热。

除此之外,为了量产透明电视,屏幕的强度、高集成度主机的EMI(即电子干扰)也需要大量反复的设计、测试。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大概也能知道要真正打造一款能量产的透明电视,需要付出多少工程师的头发了。

小米之家实地探访:10周年新品究竟有多强悍?

其实呢,在小米10周年发布会后的第三天,小黑就已经带着小伙伴们去过小米之家了。当时,小米之家中已经摆出了小米透明电视和小米10至尊版的样机供大家体验,不过另一项甚合小黑意的新品:小米智能追踪无线充当时还没有实物。

所以,小黑决定时隔两周再去一次小米之家。

小黑选择的是位于大悦城的小米之家。这里拥有较大的展示面积,因此每次新品发布后,这里都会有一些样机展示。

还没有进门,小黑就已经看到了那一块大大的透明屏幕。对之前已经感受过它的科幻感的小黑来说,小米透明电视已经不能再引起惊叹了,但再度看到它的小黑却依然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或许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吧。


其实在小米之家这种亮度比较高的环境下,小米透明电视的观看效果并不算好,特别是在背后的场景比较杂乱的时候,几乎不能分清哪些是画面,哪些又是背后的场景。

虽然一般来说,没有人会把电视放在房间中央,但由于透明电视目前的技术限制,小米透明电视在白色背景墙前的观看效果也相当一般,如果真的有小伙伴想要体验一下超前的、科幻般的感受,除了要新买一栋别墅之外,还得把电视墙刷成黑色,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收看效果。

比如这样

但正如上文所说,从背后无法看清小米透明电视的画面,所以妄想双向收看的小伙伴们可以放弃这个念头了。

除了小米透明电视,小黑还亲自上手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

在看到小米10至尊纪念版真机的第一时间,小黑瞬间就有了心动的感觉。作为一名忠实的黑色电子产品控,小米10在小黑心目中最大的缺点就是:

即便是最深的钛银黑配色,都显得太刺眼了。

相比而言,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陶瓷黑配色则深沉得多,也没有许多手机的黑配色版那种廉价的感觉。

另外,从小米8延续而来的透明版也拥有极高的颜值,同样让小黑爱不释手。

另外,相比小米10,小米10至尊纪念版最大的升级还是摄影能力。

尽管没有小米10夸张的一亿像素主摄像头,但10倍光学变焦的加持,使其实际效果反倒比小米10更好,我们可以用同一组样片进行对比。

上面两张照片都是在10倍变焦下拍摄的。左边是用小米10拍摄的,右边则是小米10至尊纪念版拍摄的。从小图来看差距可能并不明显,但放大之后可以明显看出右边照片的细节更加清晰,甚至可以直接用来数头发。

▲ 放大后的对比图

至于宣传所说的120倍变焦么,其实更多也只是作为宣传手段,毕竟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真的用这个焦段拍摄的吧。

▲ 120倍变焦拍摄海报模特的眼睛

另外,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原生相机中,还有一页附加功能是小米10中没有的。将其原生相机模式拉到最右边,可以看到许多特殊的拍摄模式。

其中,就包括了令许多人充满好奇的多摄同开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我们最多可以同时选择拍摄两个摄像头的画面。但其实,这个功能除了一些较为专业的场合外,一般用户使用它的机会不多,倒是夜景、延时摄影等模式使用的机会要多一些。

最后,关于小黑心心念念的智能追踪无线充,小黑也问了一下小米的工作人员,而对方的答复一概是:不知道。

“有没有样机?还没有。有没有上线?还没有。什么时候上线?不知道”。

这让小黑也很无奈啊。

其实,小米透明电视即使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是小黑真正会购买的电视。且不说其本身的价格如何,单说需要配套的一系列装修内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是可选的产品。

但透明电视的价值恰恰就在这里:人类最大的浪漫之一,就是对未知科技的不懈探索。正如照相设备从原先笨重、需要被摄长时间静止在镜头前的机器,发展到如今任一台手机都能拍出不错的照片一样,要真正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生活,都必须经过无数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其从“不实用”,发展成能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人们的生活。

图源:LG官网、小米电视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我的极刻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