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还要低头看手机?你可能缺一款Jovi智能车载

智物科技评论 2020-12-02

智能车载车载系统vivo

1658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眼中无路,心中有路。作为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链接的关键一环,vivo如何突破人、车、机的信息交互

很难想象,已经可以遛机器狗的时代,我们却仍然无法走进汽车的“世界”。

在每一个堵在上班路上的早晨,我们都不得不一边扶着方向盘让车缓慢滑行,一边低头去手机里找自己最爱的段子或新闻来听。

车载地图不好用、最爱用的APP还没有“入驻”、工作还是要低头去处理……汽车硕大的显示屏承载不了我们生活中那少得可怜的诉求。

Jovi智能希望能打通人车之间的阻碍

回归本原,从清晨洒落到肩头的阳光中找到灵感,vivo试图将人与数字世界的交互做到如人类与阳光一般自然相处。打通人车之间恒久的“阻碍”是第一步,Jovi智能车载托着此愿景而诞生。

通过一根线和Jovi智能车载APP,vivo消除了指令复杂和联接不稳定的烦恼,并将手机内强大的应用生态送达用户面前。用户则只要更新手机软件,就可更加轻松享用手机内的一切服务,包括导航、信息和流媒体等服务。

不止于“联接”

Jovi智能车载,这款小小的手机应用本质上是vivo与百度CarLife+、亿连等合作带来的手机与汽车“一键联”车载系统解决方案。

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车载系统市场发展的,更多是更早入局的互联网巨头,以及蔚来、小鹏、理想等新造车势力。但因不同体系间的差异巨大,用户希望手机与汽车快速互联的诉求一直未能得到真正解决。

因此华为在推出Hicar之时才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提出“无感互联”为交互的第一步。vivo看中的也是这个痛点。

基于互联网厂商打造的汽车智能化生态,通过大量实车跟车调研、用户回访与专家访谈,并在长期验证和测试的基础上,vivo通过推出Jovi智能车载率先迈出了这一步。

中控屏与手机的联接中断、卡顿等情况是车主用户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成为现有手机与车机系统互联过程中体验最差的部分。

vivo软件产品策略总监欧阳坤分析指出,深层原因在于目前市场上普遍在用的百度CarLife+、亿连等车机系统需要有手机的系统能力来支撑,二者需要进行深度集成,否则手机可能把它当成一个后台闲置应用给“杀”掉,有时长时间联接导致通信不佳也会导致断连,给用户带来非常不好的使用体验。

Jovi智能支持超过500多个车型

简言之,现有系统的简单联接并不能解决用户与汽车的交互问题。

通过深层逻辑设计和优化,Jovi智能车载的设计初衷是从根本解决问题。它可以帮助用户通过语音或者旋钮来实现娱乐或者导航的操作交互,确保导航优先,在满足用户了解实时信息的同时,避免了车主开车玩手机等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发生。

另外,Jovi智能车载把手机屏幕投射至车机中控屏,用户在借助车机屏幕实现多模态交互的同时,也将拥有无断连、无卡顿体验。

目前,通过与亿连和百度CarLife+的合作,vivo的Jovi智能车载服务几乎可以触达国内大部分汽车品牌,包括BBA、大众、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等超过500多个车型。

以存量撬增量

当然,不仅用户需要更好的车载系统,vivo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汽车厂商也需要合作伙伴帮助其提升和充实现有服务。

车联网被提出伊始,因为各界一致认同“将已经养成的智能手机用户习惯‘引入’车载智能系统中是可行方案”,车内的中控屏一度成为各路玩家的焦点。

但受限于车载系统的有限算力,互联网巨头所建构的庞大生态在车内并不能充分施展优势,新型车载系统的落地和效益转化也一度受阻。从中控屏走向“手机+中控屏”,因此成为行业目前的关注点。

与华为聚焦打造全新的智能网联车方案不同,vivo看重的是“实践更近的未来”——首先通过产品优化,服务好既有的存量市场。

欧阳坤指出,“很多用户不知道CarLife+车联能力,因此车厂预装CarLife+后常面临一个问题:没有运营手段来通知用户使用这项功能。所以手机就是非常好的运营载体,可以通过它去触达用户。”

他表示,吸引用户快速体验到智能化的服务可以撬动存量市场,因此目前vivo既有的上千万的车主用户就是他们当下关注的重点。

手机是非常好的触达用户的载体

通过建立深度联接,将后装简化为系统升级,vivo的解决方案无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也是更实际的思路。

如手机可以弥补汽车自身算力不足的缺陷,并且更充分地应用手机上的生态能力。举例来看,相较车载地图,手机地图可以弥补其在路况、车况信息显示和更新上的局限性。“手机的存量更大,从地图厂商的角度,他们也更愿意在这方面做投入,因此手机地图的迭代会更快。”

目前,vivo提供的车联网开放式解决方案可以兼容车企现有的生态、合作伙伴,让大家轻松调用其能力和生态。

当然,未来手机与汽车的联接还不止于此。欧阳坤希望,借助手机联接车内与车外场景,为用户无缝切换车内导航与下车后的最后一公里。这样的画面,无疑为手机厂商在车联网领域的发展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智物科技评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