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谋划史上最大规模新股增发计划发展机器人:融资超3亿美元

Techweb 2014-05-27

机器人鸿海郭台铭

3309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中国制造业以传统劳动力生产的发展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今,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希望通过高度自动化技术来挽回制造业。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因人力成本比中国低而受到外来资本的青睐,不少工厂开始考虑搬到劳动力更低廉的地方。另外,近来材料成本不断的上涨让制造业进入了新的困境中。中国制造环境的优势已经日益消退,反思过往的几次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对推动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很明显,目前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了新一轮革新——机器无人化生产。

5月26日消息,鸿海计划于今天向股东大会提交一份大规模新股增发计划书,希望增发最高10亿股新股,融资规模超过3亿美元。鸿海集团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以上周五(23日)收盘价93元新台币计算,若10亿股全数募足,融资规模将达到930亿元新台币(3.1亿美元)。

富士康制造

近些年来,鸿海每年都会在股东大会上提出新股增发融资计划,但都未付诸实行,主要募资仍以发行公司债方式进行。鸿海最近一次对外增发新股融资是1999年11月,增发规模5000万股,融资规模110亿元新台币。如果此次以“全球存托证券”方式增发新股得以实行,将是鸿海最近15年来首次通过发行增发新股融资,且融资规模将是历来最大手笔。

市场人士分析,鸿海今年仍要拼营收成长,为此,集团动作不断,包括进军第四代移动通信(4G)业务、强化自动化与海外布局等,而都要强而有力的融资方案作为支持。鸿海近期财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帐上现为7,550亿元新台币,较去年第4季的6940亿元新台币与去年同期的6789亿元新台币增加不少,扣除年度股东分红,鸿海现金储备仍相当充足。

因此,鸿海今年提出规模近千亿元新台币的融资计划,一方面是为未来资金需求弹性预作准备,一方面也有其战略意义。鸿海的战略意图可能是,比如,防止资金流入竞争对手手中(大陆比亚迪等鸿海劲敌也可能募资。),起到牵制对手的效果。

代工市场进入微利时代

电子制造已经到了一个微利时代,鸿海未来会更加注重销售市场的布局,商贸将会是其中的重点。鸿海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对表示,希望未来在内地试验前店后厂的模式,富士康工厂制造的东西可以直接在网上买得到。

代工并不是一个长久的生意,即使富士康现在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代工企业,对于富士康来说,如今的商业环境都已经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电脑和智能手机增速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放缓。

精益求精的工艺并不能带领鸿海走出股价的阴霾,全球第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深谙此道。在年初的公司年会上,郭台铭再次强调,希望下一个十年营收能增长逾一倍至新台币10万亿元(约合人民币20142亿元),实现业务多元化,拓展除代工之外的其他新业务。

富士康制造

鸿海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未来大陆的投资还是会聚焦三方面,一方面是专注于代工的基础,寻找更多的大陆客户,目前这部分已经有很大的进展。第二方面是深耕电子商务,把大数据营销作为集团未来的发力点。第三方面是在4G等业务上开拓,把软硬结合放在首位。

自动化是制造业的新趋势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都以低廉的人工取胜,代工巨头比亚迪就是以人工替代机器工作而成功。现在,富士康正通过配备机器人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组合配置比例,向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靠拢。

目前,从人口构成上而言,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早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中,劳动力人口即将从顶峰开始下降,而此前部分制造业集中地区就已出现劳动力人口紧张的局面。

作为代工的主要成本,人力资本的剧烈消耗让富士康产生了用机器来替代人的冲动。在过去的10年间,富士康充分利用了中国从高收入国家取得高质量设计然后将其转变为廉价量产品的能力,通过120多万人的代工队伍将富士康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其中仅中国大陆就有超过100万的工人。

简单地看,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其工作时间是工人的三倍。机械臂的成本相当于雇用三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富士康普通工人的年薪约为3~4万元,这样一个机械臂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第二年就可以创造大量的利润了。

近年来,中国电子制造业每年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电子制造中心。然而,电子产品工艺和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却让传统中国电子制造业面临发展瓶颈,采购新型的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并挑战工艺极限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机器人机遇大

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除了装机量不断上升,机器人应用的行业也在不断拓宽。其中,汽车行业仍然是国内最大机器人应用领域,占比41%,以六轴通用机器人为主;而消费电子、电子/电气行业,以及半导体(即3C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量使用的是SCARA和低负载的铰接式机器人(例如桌面机器人等),合计占比21%;金属制品业也以六轴通用机器人为主,占比17%。食物/饮料/个人护理行业也是用量比较大的领域,近年来更多采用并联机器人快速装卸货物。

以代工iPhone和iPad而被国人熟知的高新科技企业富士康,已开始谋划企业转型。富士康科技集团CEO郭台铭表示,未来几年将引入机器人,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生产,从而进军具有高利润率的汽车配套领域。现阶段富士康正在与美国科技企业巨头——谷歌公司洽谈,双方将针对机器人项目进行研发。

据悉,机器人将针对IT、车企等工厂进一步加快自动化生产进程,提高劳动效率;而依托这一技术支持,富士康已规划在美国斥资建新工厂,为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代工车内显示屏,从而正式进军汽车制造业。郭台铭指出,未来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完成生产。

目前富士康在国内拥有超过近百万的生产线工人,如何降低劳动成本已成为企业考虑的问题之一,而如果机器人及高端电动机械手的推出,则其就有望实现全面自动化生产。据悉,郭台铭已与谷歌负责机器人项目及特斯拉高管接洽,针对机器人等新科技进行商讨,未来将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线上。

作为鸿海精密集团旗下的高新科技企业,富士康正考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设立先进的制造工厂和研究中心,未来可以制造超过60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实现制造基地的多样化生产。除了为特斯拉供应显示屏外,郭台铭还透露,目前公司将与宝马、奥迪等车企也有很大的合作发展计划。

 

富士康不只是制造工厂

郭台铭曾在2011年表示“将在数年内引进100万台机器人”,但笔者觉得,在短期内达成这个数量似乎有些困难。在笔者看来,虽说富士康不仅自己制造机器人,还在向外部大量购买。工厂内的机器人的确有所增加,但能够使用机器人的领域目前还仅限于生产加工领域,组装、检查领域在未来都很难实现大规模采用。这是笔者根据工业机器人发达国家日本的经验做出的判断。

迄今为止,富士康的业务规模快速扩大,最近还拿下了苹果产品的大部分订单,在外人看来,该公司的业务发展极其顺利。然而,富士康如今面临着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难题,在雷曼危机等危急时刻,生产也遭遇了与规模成正比的低迷。

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表示,到2020年富士康将完成转型。富士康现在不仅是制造工厂,更是一个“machinetomachine”的公司。郭台铭的逻辑是,未来智能机器会逐渐取代简单重复的工作,而如何管控这些机器就需要大数据服务,让公司知道“哪个螺丝钉三天后需要维修,哪个器件需要更换”。富士康最近执行机器人计划,在制造工厂大量使用机械人替代人工。同时,最近两年富士康在大陆的员工从150万缩减到100万。但郭台铭昨天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否认富士康在大陆裁员,表示这只是自然的绩效淘汰。100万是富士康的用工底线,未来会从追求规模转向提升工人工作质量。

最近,富士康(Foxconn)发布了一个名为Kick2real的在线平台,帮助全球创业者免费将他们的创意理念转变成产品原型。据富士康说,除了制造服务,Kick2real还能帮助初创公司筹集资金并进行产品营销。富士康管理人员说,富士康要么会投资于这些初创公司,要么会为其引介投资者。一位不愿具名的富士康管理人员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对这些初创项目非常认真,公司所有部门都接到指令要全力以赴确保其成功。他说,富士康向所有创业者开放制造平台,而不仅仅是全球品牌。

 

今年4月,中国最大的电信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专业服务提供商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世纪互联)与全球最大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富士康科技集团(简称:富士康)23日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与能力共同建设世纪互联电信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合力开拓创新的云服务模式。

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在云端方案设计及云服务器等设备制造方面具备世界一流的研发设计和工程技术服务能力。与世纪互联的合作是富士康战略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一环。”郭台铭表示,“我们相信双方的合作具有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我们期待能够将多年在技术和资源上的积累与国内相关产业进行良好的对接,实现两岸企业的优势互补和长远共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Techweb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