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爱最新鲜!植保用上了机器人

每日科技网 2014-08-18

机器人植保无人机三农

1309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植保即将起飞

  随着科技的发展,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可是能够上天且可以喷洒农药的植保机器人却是稀罕物。日前,记者在农村便见识了这种农民们防范病虫害的新帮手。

  就像操作遥控飞机

  台风刚过,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不少农户冒着高温酷暑的天气,背着沉重的喷药桶进行劳作,十分辛苦。然而,在晋江西滨的一家农场内,负责人老陈却坐在屋檐下,看着一台直径1米左右的飞行物在自家的农田上来回飞行,一边飞一边还洒下滴滴农药。

  “这是植保机器人,我种了半辈子田,这还是第一次见。”老陈指着旁边拿着一台遥控器正在操控机器人飞行的工作人员许少华说,就是这个小伙子带来了这个新鲜玩意,有了它翘着二郎腿就能够完成以往繁琐的植保农事。

  许少华是病虫专业防治队的队员,这是他带着植保机器人的第“N”次飞行。许少华笑着告诉记者,植保机器人由一个手持遥控器进行控制,操纵起来类似于常见的遥控飞机,只是按钮多了不少,比如说起飞、喷药、降落等都有不同的按键。说着,他演示了一次降落的步骤,只见不过1分钟的时间,植保机器人便缓缓地降落在离他2米远的地方,这也让记者有了近距离观察它的机会。

  这台植保机器人有着4个旋翼,中间是它的主控“大脑”,“脑袋”下装着一个放置农药的药盒。许少华说,植保机器人是以充电电池作动力,一次可飞10分钟左右,飞行高度从贴近地面到5米高度,可自由调控。

  植保效率提高20倍

  近段时间是农忙季节,许少华已经带着他的植保机器人走过了我市的许多山丘、农田,只要他们出现的地方,总能吸引众多乡亲们的围观,大家在惊叹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对植保机器人的优点啧啧称赞。

  据介绍,以往农民大都采用传统的人工打药方式来防治田间的病虫害,现在则普遍采用电动喷雾打药,但尽管如此,依然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工。“打药的时候,通常是10个人一组,有的开拖拉机,有的搬水管,这样下来,一天满打满算也只能完成100亩农田的喷药工作。”许少华说,换成植保机器人便不一样了,按照程序设定,一架植保机器人12小时可以喷洒200亩农田,即只要一个人就能完成原本10个人花上2天干的活,效率提高了20倍。

  此外,植保机器人的喷药效果也非常好。因为它在农作物上方1米左右飞行,旋翼带来的垂直向下风会扇动作物摇摆,使得药物能喷洒到作物正反两面,既减少农残,效益也大大提高。同时,操作人员在田埂上操作,无需下田,劳动强度小,也不会损坏农作物。作业区域不受地形条件限制,无论是平原、丘陵还是山区,无论是稻麦等矮秆作物,还是玉米、茶叶、果树、林木等高秆作物,都适合使用。

  普及尚需时日

  植保机器人的优越性引起了许多农户们的兴趣,就在不久前,我市植保部门组织了一场演示,当场就有多位农户洽谈购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植保机器人大面积推广的最大问题在于价格。市场上的机型主要有固定翼、单旋翼、多旋翼三种,不同农户按照不同的需求情况,还可以加价加置其他配件,每台价格从4万元到10多万元不等,这对于一些普通农户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

  此外,植保机器人在工作时对天气要求也比较高,有风天气喷药药物容易飘移到别的田块,降低用药的质量。农药剂型也有一定的规范,目前适合无人机使用的农药剂型仅有悬浮剂等少数剂型的农药,可湿性粉剂、乳油等剂型则不适合无人机使用。

  “植保机器人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做法,随着生产技术的完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它将有望促进泉州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进一步展开。”植保专家如是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每日科技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