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才红利”就不怕机器人

网易新闻 2014-08-27

机器人人口红利

920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过半企业家准备用代替人工”,这是正在郑州举行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发布的一条消息。根据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超过一半的企业家已经准备用来取代人工,这说明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在这么大比例上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恐怕最先表现出焦虑的是那些尚在可被机器人替代岗位上工作的人,他们担心有朝一日自己的饭碗被机器人给抢了。其实,自从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起,用机器代替人工的脚步就始终未曾停止,人们对于失业的担忧和恐惧也一直存在,当时英国工人因害怕工作被机器取代而砸掉机器的举动就足以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会给相对滞后的生产方式带来巨大的现实冲击和心理压力。

  然而,这种担忧恐怕只能算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小情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必然会带来生产效率的巨大提高,机器人逐渐实现取代人工,足以证明劳动力解放的步伐在技术发展中变得越来越快。换句话说,技术的进步带动生产效率提高,机械化生产的普遍让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这意味着将有更多人可以从低技能工作岗位上解脱出来,有时间有精力去提高自己,进而可以更好地运用到别的领域。对于我国来说,过去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口红利”,在以低附加值的代工为主的进出口贸易中,廉价的劳动力是最大的优势,但如今的中国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高,“人口红利”也随之失去原先的优势。

  因此,无论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需要上,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客观条件上,都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人口红利”消失并不是坏事,往往是不发达的经济体才有“人口红利”,发达国家更多在意的是“人才红利”,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就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教育、科技的投入将会从整体上提升劳动者素质,而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会产生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1日在听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汇报,并与代表座谈交流时就表示,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给创新、创造人才更广泛的空间,让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他说:“如果我们8亿劳动者的技能普遍提高,中高端人才比例大幅增加,那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会发生什么样的质变?”这句话听了让人怦然心动,在“人才红利”不断发挥威力的作用下,我们也有理由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充足的信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网易新闻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