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企业无奈外迁

济南日报 2014-08-27

创业机器人孙昊

4559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土地、融资等难题显现,“三次创业”恰逢其时

  汉峪金谷有望成为高新区的新坐标

  在经历了“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后,设区23年的济南高新区踏上“三次创业”新征程。无论是去年11月科技部举起发令枪,要求 国家级高新区全面启动“三次创业”,还是园区企业的种种诉求,“三次创业”都恰逢其时。

  高新区一位企业家解读,正如高脚杯一样,第一阶段做稳了底垫,第二阶段做精了杯柄,接下来就要做大杯口。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三次创业”的提法有一些豪迈,也有一些悲壮。

  大陆机电的仿真实验室可动态模拟火电机组运行调试

  大陆机电负责人荆书典看来,无论是企业的下一步规划还是高新区提出的三次创业,都像高脚杯一样,做稳了底垫,做精了杯柄,接下来就要做大杯口。

  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新闻背景

  1991年,济南高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在经历了建设发展初期“一次创业”的从无到有、逐步扩大,以及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二次创业”,设区23年后,济南高新区开启了“三次创业”。

  何为“三次创业”?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玉星8月8日在全区领导干部会上指出,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全国一流高新区),实施两大战略(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明确四区定位(高端产业密集区、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创新发展示范区、宜业宜居新城区),实现五个跨越(产业培育、自主创新、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开启“三次创业”新征程,打造经济升级版。

  企业与高新区共成长:从底垫、杯柄到杯口

  大陆机电恰好见证了高新区的一、二次创业,又与三次创业颇有共鸣。

  1993年,荆书典与朋友合伙成立了济南大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初期他们靠的是技术和勤奋,“有什么活就干去。”为了维修一台瘫痪的二手意大利设备,不懂意大利文的荆书典和同事从书店买来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在车间连续工作96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将设备启动。

  而此时的高新区,正经历着建设发展初期阶段的“一次创业”。荆书典说,初期做稳高脚杯的底垫,是发展的不二法门。

  此后,大陆机电着手研发工业控制计算机,而网络布线、电视监控等业务被放弃了。正如“二次创业”期间,高新区初步完成了科技部提出的“五个转变”要求。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6.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8.4%。荆书典认为,这一阶段是在做专做精高脚杯的杯柄。

  “在产品短缺时代,企业只需要满足市场需求。而目前产能过剩,粗放生产的老模式就行不通了。”荆书典介绍,目前大陆机电承担着计量器具编码规范等四个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企业定位由技术引领转向标准引领。

  “标准是产业化的基础。”荆书典认为,三次创业的意义就在于在原有创新基础上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将高新技术提高到一定层次,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做大高脚杯的杯口。

  30岁老住户谈变化:每年坐领15000元

  对于年轻的高新区来说,30岁的孙昊(化名)已经算是老住户。他生在贤文庄,父辈都是种庄稼的农民。贤文庄划入高新区,他也便成了“城市娃”。尽管对“三次创业”全然不知,他却对身边的变化感触颇深。

  在孙昊的印象中,划入高新区之初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听妈妈说,他们每人每月可以领到500元生活费。这也成了不少常在路边闲聊的中老年妇女炫耀的资本,因为一条路之隔的八涧堡、盛福庄等几个没有划进高新区的村,当时并没有这一待遇。

  上初中后,孙昊父母先后在附近的企业找到工作。家门口的公交站牌越来越多,去市区可以省下一半的时间。

  “现在我们这应该就是最繁华的市区了吧。”孙昊说,二十年来他从农村孩子变成了让城市人羡慕的城市人。除了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他和家人年底还能领到每人9000元左右的分红。

  孙昊在康虹路附近开了一家面馆。不足30平方的门头,每天中午可以卖出200多碗面。眼看在高新区上班的年轻人越来越密集,他打算停用店面,通过手机来卖面。“身在高新区,就得‘高新’一点。”他笑着说。

  着一、二次创业给企业带来的迅速发展,高新区面临的发展瓶颈也愈加明显。无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压力,还是土地资源紧缺、科技企业融资等难题,“三次创业”都恰逢其时。

  放眼全国三高新区排名超济南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就举起了发令枪。在第十届全国高新区联席会议上,曹健林现场宣布,国家级高新区要全面启动“三次创业”,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济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玉星介绍,目前,国家级高新区已扩军至115家,高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一流科技园区发展的优势愈发明显,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城市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实力。杭州、青岛等处于第二梯队的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发展特色更加突出,发展潜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合肥、长沙、长春三家高新区,在最新公布的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已经超越了济南高新区。

  年底集中签合同,账面难看融资难

  山东金现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齐鲁软件园对面的知慧大厦。谈起已经用了十年的办公室,公司副总许明对高新区的政策扶持赞不绝口。

  当时,该公司与其他四家公司一起集资,由高新区统一组织盖楼,该公司仅花了不到200万元。按照当时的市场价计算,他们至少省去了一半的房屋成本。

  许明介绍,他们从十几个人到1200名员工,从年销售额三四百万到两个多亿,都得到了高新区方方面面的扶持。

  但这家专为国家电网等大型央企做信息化外包服务项目的公司,却面临着似乎无法避免的尴尬。在其涉足的能源行业央企外包服务中,由于政策原因,“活先干,合同年底签”几乎成了行规。

  这样一来,这家具有很强盈利能力的公司,每年上半年只有净流出,没有净流入,账面上持续亏损。从目前来看,公司年底至少能完成两个亿的销售额,却只签了2000万的合同。

  房产、设备一类的固定资产能提供的贷款额度难以解渴,对于这家年现金流水在一个亿左右的公司,融资成了当务之急。“上半年压力小,不用贷款。下半年钱花得差不多了,也贷不到了。”许明说,他们试图向银行解释公司的情况,但这种游离在银行制度和风险边缘的贷款,除了有合作关系的,没有几家银行愿意给。

  积成电子以多个软件著作权作为质押物获得贷款的方式,同样不适合于他们这样规模相对较小、著作权也相对较少的公司。

  像金现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样,不少在高新区“二次创业”中发展壮大的企业,如今期待着适合自己的新型融资模式。

  土地紧张,企业无奈迁出

  制约企业持续创新和规模膨胀发展的不仅是融资。一家生产制造工业的公司,曾在高新区内租用临时厂房作为生产车间。几个月前,他们搬到在济阳县新盖的两万平方米厂房内。

  按照计划,该项目在济阳的总投资达4亿元,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设自动化生产线42条,年产4000台,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工业研发-生产-工程试验-展示培训-远程监控-在线诊断综合性智能化设计、生产、服务的产业链。

  提及迁出高新区的原因,该项目负责人反问道:“在高新区上哪找这么大的厂房?”

  新工场、联想之星、摇篮计划,汇集在中关村的各种孵化器模式,能否在济南复制?如果可行,谁来“吃螃蟹”?“三次创业”路上,创业服务模式、政府体制机构等都有足够的改革空间。

  “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

  “一次创业”阶段是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1991年—2001年),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探索建立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市场推进机制,加速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高新区的发展雏形初步搭建起来。

  “二次创业”阶段是高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阶段(2002年—2013年),管辖面积从15.9平方公里扩展至141平方公里,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初步完成了科技部提出的“五个转变”要求,全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发展地位越来越高,对外形象和美誉度也越来越好,已经初步建设成为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科技创新的高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但是,随着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压力的日趋加大,尤其是当前发展空间日益不足,对外招商的难度不断加大,现有项目发展效益不够好等综合因素,继续延续过去的发展方式,坚持一成不变的发展,已无法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

  可考虑打造广义高新区

  当提及搬离高新区的高新企业,济南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有点着急:“跑到县级环境去,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

  在他看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寸土寸金,越来越高的地价使企业把厂房搬走并不奇怪,但总部一定要留下。实际上,在高新区内建工厂也是对土地的浪费。

  “现在好了,泼洗澡水把孩子也给泼出去了。”他说,高新企业如果一味追求较低的地租成本,长此以往企业的档次也就降低了。

  开源节流是大多紧缺资源的解决方案。对于高新区日渐紧张的土地,一种建议是借力北跨,在黄河以北区域开辟新的产业园。但或许建产业园越容易,吸引人才也就越难。另一种建议是“腾笼换鸟”,主动整合置换,但总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

  一位接近高新区管委会的消息人士称,管委会原本打算搬迁至孙村片区,但由于原属高新区规划的科技城移交历城的前车之鉴,对中心区东迁也有反对的声音。

  “除了目前高新区狭义的园区之外,更多的东部区域是否可以算作广义的高新区?”王征的想法是,将目前零星散落在高新区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广义高新区,在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享受与高新区内企业相同或相似的便利和优惠。

  而一位高新区内企业高管的观点则较为激进,“如果企业都把生产转移到县级区域或都市圈城市,那么高新区现有面积完全够用了。”他认为高新区管委会应乐于为企业找下家,因为这和招商引资并不相悖。

  用科学考评代替“该同志有创新意识”

  钱民(化名)是高新区内一家软件公司副总。对于高新区提出的“三次创业”,他最大的期待是审批服务环境能有一个新的气象。“在很多国内顶尖高新区,看到的不仅是高楼林立,政府行政审批人员的精神面貌也很不一样,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他们为企业服务。”而目前济南高新区还没有让他有这样的感觉,“企业老总都不傻,不管有多少‘三个严’、‘四个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发展环境好了自然会来。”

  山东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认为,高新区目前既缺少顶天立地,也缺少铺天盖地,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他建议,应从建立科学的管理服务考评体制入手。王征则对传统的干部考评体系打了个问号:“一句‘该同志有创新意识’真能说明水平吗?”

  关于高新区机构体制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在这方面,也在主打“E产业”和“医产业”两张牌的上海张江高新区或许是较为极致的参考。今年上半年,张江高新区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近20%,然而其管理机构却只有公务员编制29人,实际在编18人。20项行政审批权直接下放给了各个园区。

  谁来吃孵化器的“螃蟹”?

  作为济南东部金融新区的核心,汉峪金谷项目建设进展迅速。截至目前,A2、A3地块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计划年底竣工;A1、A4、A5、A6、A7地块27栋楼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建设总体进度比原计划提前50天。

  金融中心跟着高新技术产业走,原本就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陈华认为,企业也会生于创新,兴于金融。但银行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

  在成都高新区发布的《“三次创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计划从多领域破冰科技企业融资难题。规划中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特性,将加强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设立政府主导的VC投资母基金,构建完善的“天使投资—VC投资—PE投资”链条,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将探索建立企业孵化大市场,设计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科技金融产品,如适时探索建立政策性P2P融资平台和基于互联网形态的天使投资众筹模式。

  一位长期关注高新区发展的政府官员认为,破解融资难题的另一条路是打造创新型孵化器。“孵化器不应是盖猪圈、喂饲料,而是抱窝孵蛋。”他说,除了要政策、跑手续,孵化器更重要的职能在于引来投资、人脉,帮概念成为公司。创新工场、联想之星、摇篮计划,中关村汇集了多种孵化器模式,这在济南能否复制,或是“缩印”?如果可行,谁来“吃螃蟹”?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济南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