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智能机器人商用化仍存技术壁垒

1财网 2014-09-04

机器人胡椒孙正义

3596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这种“不舒服的情绪”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日本科学家森政弘。1970年,森政弘在《能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恐怖谷》的文章,假设会越来越像人,但一旦与人类的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它们动作和反应上和人类的微小差异就会让人感到不安。

  "真恶心。”

  7月9日,东京台场未来科学馆,一个日本男孩在盯着新展出的一台成年女性机器人几秒钟后,转头对身边同伴嘟囔了一句。

  这会是一个让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心酸的评价。他是这个外观酷似真人、名为Otonaroid的机器人的主要研发者。这位大阪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钟爱科幻《星际迷航》里的生化人Data。

  Otonaroid是石黑浩开发的远距离操控仿真机器人的最新型号,字面含义为“成年人机器人”。这也是石黑浩第二次将同类研究公开演示,2005年在爱知世博会上他也曾展示过一名仿真机器人主播。

  石黑浩目前大部分时间都在日本各地甚至全球演讲,他忙着告诉人们:他的团队在仿真机器人的金属骨架上包覆了聚氨甲酸脂和约莫5厘米厚的硅胶皮肤,甚至为它设计了妆容。石黑浩相信,这会降低人们不舒服的情绪,从而更自然地和机器人接触交流。

  这种“不舒服的情绪”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日本机器人科学家森政弘。1970年,森政弘在《能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恐怖谷》的文章,假设机器人会越来越像人,但一旦与人类的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它们动作和反应上和人类的微小差异就会让人感到不安。

  “Otonaroid看上去已不再让人感到恐怖了。”石黑浩对说。但其他人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当天的展览上,观众们怯生生地坐下,在试着和那个有着日本成年女性外貌和穿着的机器人交流两句之后,他们忍不住做出想要离开的表情和动作。他们慌里慌张地搪塞几个回答,目光游移—相比之下,机器人的谈吐反而显得镇定和有逻辑得多。

  其实在隔壁一扇玻璃门后面,一个面对整面墙屏幕的工作人员正戴着耳机和麦克风,接收现场信号并发出指令。而他所在的小屋,也相当于一个接收装置。石黑浩把机器人用以判断人类行动的传感器埋在机器人周边的环境里,比如墙上、地板上、柜子边,通过摄像头观察人的表情和动作,声音则由麦克风来接收。

  “什么嘛!原来不是机器人自己在说,是有人在操纵它说话。”刚刚的日本男孩在发现这个小屋后抱怨道。

  石黑浩并没有想刻意隐瞒这一点。他的机器人,最核心的技术是如何增加表情、动作和反应的精度,并没有搭载和人进行语言交流的算法和程序。机器人的流畅动作由气压驱动器控制,但是动能来自于外部空气压缩机,所以其活动范围有限,除了简单的头部转动、手部动作之外,它们只能保持一个主要姿势。

  人们的反应或许是因为对机器人有了认知预期,如果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结果可能并不一样。

  石黑浩在最早设计出仿真机器人时做过一个实验,以判断人们对仿真机器人的辨识度。他没有告诉受试者测试对象是真人还是机器人。结果,在机器人静止不动时,70%的受试者辨别出了那是仿真机器人;一旦机器人有轻微动作,只有三成人发现了这件事。

  石黑浩的研究室更像是一个综合的研究机构,它以机器人工学为核心,但也引入了社会学、心理学的合作学者。“为了让仿真机器人和真人一样,我们必须从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活动;为了评估人类的活动,我们又必须在仿真机器人身上实践该行动背后的程序。”他在一篇论文中解释说。

  日本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也正呈负增长趋势。石黑浩希望,仿真机器人在某些层面上能够代替人类本身,他甚至希望能够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让独居的老人们获得陪伴和安慰。

  不过考虑到Otonaroid仍需要真实的人用语音操控,他的机器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远程交流系统。

  与之相比,法国的机器人研究团队Aldebaran做得更进一步。他们在今年6月5日发布了一个1.4米高的Pepper,日本软银社长孙正义此前收购了Aldebaran 78.5%的公司股份,所以,Pepper将陆续出现在软银日本的各个店面里,并在明年上市正式销售。

  和石黑浩一样,Aldebaran公司CEO Bruno Maisonnier也认为,如果机器人具备像人一样的外型,它和人类的交流和互动会更有效。但是他们对人形外观的痴迷仅此而已。

  Pepper更符合我们对机器人的预设:在人类体型的基础上保留了机械特征—关节、圆滚滚的头和躯干,胸前有一个触摸屏。它的腿部也没有分叉,而是一个大底座,这有利于它到处移动,也能站得更稳。

  Pepper使用针对人类身体、脸部、声音的传感器来识别人类的反应,它可以判别1.5米以内的人声和身体语言。触碰和声音都可以激活它的“注意力”,这时,它会就抬起“脸”注视你。

  在软银为它准备的那场面向全球的发布会中,它和孙正义的互动不仅反应准确,还会表现一些幽默。

  这得归功于它背后的数据库。“Pepper拥有各种语言版本的问答数据。它搭载的语言文字转换系统让它能迅速理解人们在说什么,而不需要什么关键词,”Aldebaran公司的软件工程师Chris Kilner说,“一开始,它会根据事先输入的数据理解你在说什么,这能应对大多数情况。但有时,会需要回到云端,解读那些超过预期的语句,找到一个适合的回答,才能让对话继续下去。”

  虽然Pepper的所有回答都由开发者预设在数据库里,但是由于可以通过云端数据交流,它也具备学习能力。“一开始可能不是每次对话都很顺畅,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改善云端数据。”

  孙正义计划在Pepper上市前,先让它进入日本上百家软银店铺和顾客交流,累积数据并改进云端服务。软银在日本控制着部分电信渠道,在硬件设施上,它一直在和对手Docomo竞争。2013年,软银还成立了一家开展机器人业务的公司。

  孙正义和软银的介入扩大了Pepper商用化的可能。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辅助失去行动能力的老人,和他们对话、帮他们开门、爬楼梯,甚至去桌子上拿东西。

  Pepper搭载NAOqi操作系统,Aldebaran公司另一款机器人此前已搭载该系统。简单说,它能让Pepper拥有一个App Store,开发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各种针对机器人的程序。9月,孙正义准备为此召开一个开发者大会,其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生意才刚刚开始。

  Pepper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平台并不算创新。早在7年前,一家名为Willow Garage的公司就提出了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概念。“机器人实际上是个软件问题,而不是个硬件问题。”该公司创始人Scott Hassan曾说道。

  从这个角度看,Google更有优势。“安卓之父”Andy Rubin去年下半年一口气为Google X实验室收购了8家,它们的产品并不都具有完整的机器人外形,有的只是机器手臂,但是,它们都在操控力和活动性能上表现优异—或者按照Hassan的说法,它们都搭载了足够吸引人的软件。

  这8家机器人公司,其中之一是日本创业公司SCHAFT。它设计的S-One机器人,在2013年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举办的机器人挑战赛上获得了最高分。但被Google收购后,这家公司就消失了,官网主页上只留了几个字符。

  SCHAFT的两位创始人中西雄飞和浦田顺一,10年前就开始研究机器人领域。虽然同属于人形机器人,但相比石黑浩和Aldebaran公司,他们创造的是更强有力的动力型机器人。

  在比赛中,S-One这种两足机器人可以开车、跨越复杂地形、清理碎片、开门、在墙上挖洞、扭阀门、接软管……这些行为都是以救灾为目的。“很遗憾在福岛现场什么都不能做。”在福岛地震发生后,浦田曾说道。

  针对瓦砾堆砌、地形复杂的受灾现场,机器人太容易翻倒的情况,SCHAFT团队专门对机器人的腿部力量进行集中优化。他们做了一个试验,试验人员依次从四个方向踢机器人,机器人在惯性下跑了几步,保持住平衡。在1/1000秒之内,机器人可以计算出170个轨迹,然后在加速时优化动态连续轨迹,做出最适合的位置和脚步判断。此前,SCHAFT也用液态冷冻发动机提高了机器人的动能和速度,这同时解决了运作过程中机器人容易过热的问题。

  “力气太小是人形机器人的一大弱点,”SCHAFT在官网上曾写道,“最厉害的机器人力量也只有真人的1/10,但我们的机器人力量是这种机器人的10倍。”

  最早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追溯到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一郎开发的WABOT-1,它可以和人简单对话,也能够做一些基本的走动。

  本田则是最早开发出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它设计的ASIMO已经进化到了第7代,不过它迄今都还只是个宣传工具。而索尼2000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QRIO,身高58厘米,有防止摔倒、步行、跨越障碍等基础功能,还能连接无线网络—Pepper的原型,同样由法国Aldebaran公司设计的机器人NAO,就有些像QRIO。

  QRIO设计师土井立忠曾经相信机器人的时代会就此到来,但是索尼前CEO出井伸之在2006年决定停止所有和机器人开发相关的生意。

  虽然人们一直都有将机器人商用化的想法,但相比那些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制造业机器人,真正面对家庭和个人消费者的人形机器人并不算多—如果不把那个外形更接近吸尘器而不是人的清洁机器人Roomba算在内的话。

  “全球有各种实验室在做和人形机器人相关的研究,领域包括人机互动、行走、人工智能、认知等等。比起直接向公众销售这些机器人,这些研究更像是用来推动某个专门领域的研究向前发展。”Aldebaran公司CEO Maisonnier说。

  机器人真正融入人们生活,和人接触时会产生的安全问题,或许是阻碍其商用化的一个因素。比如即将投入使用的Pepper为增加互动而设计的挥手姿势,就可能抽打到身边没有注意到它的人。

  位于日本茨城县筑波市的机器人安全验证中心,就是一个密切关注机器人安全的机构。其下属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最初,制造商们自己常常都搞不清机器人要怎样商品化,我们也很难做风险评估。”因此,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只能对机器人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判定。

  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曾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其中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伤害人,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判定的事。即便仅仅是摸一下、看一下,很可能都会对人造成伤害,”石黑浩在社交网站Twitter上对此进行了“驳斥”,“即便伤了人,也不至于取缔它,那是因为它对人类有益。”

  不过石黑浩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机器人有益处,那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它对人类的伤害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决定了这些人形机器人到底离我们有多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1财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