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民族机器人工业

中工网 2014-11-12

机器人

1256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针对我国石化、化工后处理成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1997年9月12日,一批志在振兴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工作者以“实业兴国、产业报国”为己任,成立了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经过10多年的努力,博实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自主研发、成套生产和配套服务能力的企业。

  靠质量赢得认可

  创业初期,公司暂借研究所的4间办公室,产品调试只能在研究所一楼的公共走廊内进行,3位老总挤在一间很小的办公室内共用一张一米左右的办公桌,其中一位要谈业务,另外两个人就得离开办公室。

  “那个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我那个时候基本是每周才回一次家,妻子生孩子不到3个月就因为没人照顾回娘家了,儿子见到我都叫舅舅”,博实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喜军感慨道。

  1997年10月30日,在时任哈工大机电学院副院长黄鸿斌教授的热心帮助下,博实公司同大庆石化公司签订了公司的第一份产品销售合同,合同金额为582万元。刚刚诞生就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对博实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机器人在初期推广方面遇到了困难,“因为人们一般都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幸运的是,博实机器人在大庆石化的工厂里效果特别好,不仅成本降低了,而且故障率低,最后,他们改用了博实的机器人。博实的机器人在很多企业的推广都是这样的:先签合同,免费试用。博实的机器人渐渐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订单也慢慢多起来。

  为尊严奋发努力

  为什么博实的研发人员如此拼尽全力地做研究呢?邓喜军告诉记者,这里面有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博实科研人员在早期的天津联化有限公司(如今的天津石化)调研学习,当时的天津联化买了国外的一条半生产线,以及博实的两条半生产线作为备线,意思是只有国外的设备不好用了才会用国内的设备。

  但是,国外生产线一直出故障,工厂以每天800美元的高价请某西方国家的技工来中国调试。这些技工在设备周围划了一条十米左右的线,傲慢地不允许国人靠近。设备迟迟没有调试好,西方的圣诞节来临,外国技工坚持回家过圣诞节,完全不管中国工厂的设备。

  从那个时候起博实的工作人员就下定决心:高价买来国外的设备不但不好用,还要遭受他们的侮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的。“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把这个产业搞好,这不仅仅是赚钱的事,这是中国的民族工业,是给中国增光的。这个经历对我们很有帮助,”邓喜军说。

  如今,博实能够制作出非常高端的机器人,不仅把外国公司挤出了中国市场,还将产品出口国外。

  以创新提升品牌优势

  博实成立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教授特意把自己的学生邓喜军叫到跟前,对他说,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不靠科技不靠教育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想着振兴国家的民族工业。

  时至今日,邓喜军依然时刻铭记老师的教导,“我们要带领更多的人通过科技创新和驱动,把产品做好,把事业做好,通过这个带动他们走向更富裕的道路,为国家多纳税”。

  如今,博实已取得国家授权专利1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2 项,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它的产品覆盖国内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区,并出口到十余个国家。

  “未来,博实将加强对特殊环境、特种作业机器人的研究,继续施行科技领先战略,搞精端制造,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邓喜军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工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