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网易新闻 2014-11-13

机器人

813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如何在15秒内吸引用户?9年前籍籍无名的《赫芬顿邮报》是如何成为今天赫赫有名的全球互联网大报?已经开始批量写稿了,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昨天下午,主题为“引爆新注意力”的“2014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媒体老总对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给予了新的注解。

  应邀出席峰会的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参加了“网络媒体新实践:注意力之路的经验与教训”分论坛。他向现场的国内外同行们介绍了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一年以来推出的三个产品:一个是今年1月1日《解放日报》推出了上海观察,第二个是今年7月22日澎湃上线,第三个是今年9月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产品“界面”。

  谈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时,他认为,媒体融合要分两个阶段走:第一步,要做互联网的媒体产品,在这个阶段,本质还是媒体,互联网是定语。第二步是我们再往前走,做媒体的互联网产品,本质是互联网。“澎湃也好,上海观察也好,从我的看法来讲,在本质上它还是个媒体产品,只不过它从一个报纸变成一个基于PC、移动端的互联网媒体。但就是这么一个改变,对整个中国的平面媒体、传统媒体来讲,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

  内容的传播形态在发生变化,内容诞生的方式可能也正在发生变化。人工智能渗透到传媒领域,是不是以后的媒体新方向?机器人会替代记者吗?美联社机器新闻合作公司(Automated Insights),俗称“机器人”媒体。美联社副总裁、执行主编Lou Ferrera称,在今年夏天美联社开始与Automated Insights合作,这个季度已经有收入了。

  Storyful创始人Mark Little做了25年的记者。他认为,不应该是在人或者是机器中进行二选一。“要看到我们现在对想读到的文章质量有如此高的要求,技术很重要,人也是很重要的。”他说,机器计算只会到一定的层级,现在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等,情感现在越来越重要了,所以不可能放弃人。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也认为,有些技术是可以替代的简单工作,比如内容点击率、评论、转发数把这个排在第一还是第五,这些工作可以越来越多的由机器来做。人越来越多是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专业的、深度的内容,不是简单信息的翻译或转换就能完成的,需要资深记者来完成,包括线索发现、核实等。

  张一鸣认为,人和技术一起造就了现在媒体的变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网易新闻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