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媒体老总纵论互联网:“机器人和记者并非二选一”

2821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2014年11月12日,2014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媒体老总参与论坛讨论问答环节。

  如何在15秒内吸引用户?过了这稀缺的15秒怎么办?9年前籍籍无名的《赫芬顿邮报》是如何成为今天赫赫有名的全球互联网大报?人与机器孰优孰劣?已经开始批量写稿了,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机器人和记者并非二选一。”数位国内外媒体老总给予了回答。

  11月12日下午,主题为“引爆新注意力”的“2014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媒体老总站在时代前沿,对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给予了新的注解。

  “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PC”

  2014年11月12日,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发布《移动媒体发展新趋势——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2014》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会上介绍了腾讯网和人大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的联合课题报告《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2014》。报告指出,移动互联网正是我们要面对的未来,在中国尤为明显。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PC机上网比例,手机网民的规模超过了八成。

  报告显示,每天多次打开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占比达到了77.5%。在调查的用户中,每天使用移动终端超过5小时的用户比例最高,超过26%。加上每天使用3—5个小时的用户,有近5成是移动终端非常重度的用户。

  2014年11月12日,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网络媒体总编辑陈菊红在论坛上做主题发言。

  这和腾讯副总裁、总编辑陈菊红的观点一致。陈菊红表示,“大家对媒体的依赖确实已经覆盖了所有睡眠以外的其他时间。这种覆盖依赖时长上增长了。”

  但与此同时,人们切换注意力的频度也比以前高,人们停留在网页上的时间却非常短。“注意力非常涣散。”陈菊红认为,注意力稀缺的程度超出想象,就只有15秒。如何在15秒里头吸引用户,过了这15秒怎么办,这是媒体面临的事实。

  “怎么样让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怎么样在思维上具有真正的创新性,最关键的是我们所长期依赖的媒体机制和体制真正能够做到革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引爆新注意力,整个媒体行业的黄金时代才会真正的到来。”陈菊红说。

  “媒体融合要分两个阶段走”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在论坛上介绍上海报业成立一年以来推出的三个产品。

  应邀出席峰会的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参加了“网络媒体新实践:注意力之路的经验与教训”分论坛。他向现场的国内外同行们介绍了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一年以来推出的三个产品:一个是今年1月1号《解放日报》推出了上海观察,一个是今年7月22号澎湃上线,第三个是今年9月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产品“界面”。

  谈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时,他认为,媒体融合对要分两个阶段走:

  第一步,要做互联网的媒体产品,在这个阶段,本质还是媒体,互联网是定语。第二步是我们再往前走,做媒体的互联网产品,本质是互联网。“澎湃也好、上海观察也好,从我的看法来讲,在本质上它还是个媒体产品,只不过它从一个报纸变成一个基于PC、移动端的互联网媒体。但就是这么一个改变,对整个中国的平面媒体、传统媒体来讲,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

  裘新坦承这刚刚过去的记者节是他从业26年最纠结、最黯淡的一个日子,“在整个过去的一年,媒体同行走的走、转的转、进的进、离开的离开。”

  同出席此分论坛的Jim Roberts,就是这样一个离开的例子。他大部分的职业生涯是在《纽约时报》,做了25年多的《纽约时报》的高级记者,后来转型到新媒体,任科技博客Mashable执行总编与首席内容官。

  他认为两个媒体机构是完全不同的,《纽约时报》有一万多名员工,而现在公司只有几十个。“但是我认为,我从新闻机构确实带来了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我非常了解新闻业的一些好的做法,我也能教我的同事们怎样去开发内容,怎样报道故事,怎样生成故事。但说老实话,其实我从新团队里学到的比我给他们的更多。”

  而另外一种转型来自于内容。BuzzFeed开始是靠发猫狗等动物的照片而知名,但是现在不一样,他们做的是非常严肃的新闻。BuzzFeed VP Scott Lamb说,他们现在做的新闻报道反映出公众希望阅读严肃新闻的心理。“有的时候我们说传统媒体不考虑受众的兴趣,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这和商业模式有关。做出这个转型以后,我以为我会永远跟传统新闻业告别了。对于我个人来讲,看到我们BuzzFeed既能提供娱乐的内容,同时又可以提供严肃的新闻,我觉得非常成功,我也非常高兴。”

  “机器人让记者更加高效”

  内容的传播形态在发生变化,内容诞生的方式可能也正在发生变化。

  当人工智能渗透到了传媒领域,机器人新闻公司Automated Insights如何挑战专业记者,以致美联社、微软、雅虎都成为这家公司的小伙伴?这是不是以后的媒体新方向?机器人会替代记者吗?这个令媒体记者们微恐的话题,在峰会上也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美联社机器新闻合作公司(Automated Insights),俗称“机器人”媒体。美联社副总裁、执行主编Lou Ferrera称,在今年夏天美联社开始与Automated Insights合作,这个季度已经有收入了。

  美联社机器新闻合作公司VP Adam Smith表示,这些报告里很大部分来自于数据。只要数据有了,报告就有了,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做出报告。而在以往,这要消耗记者大量的时间。“这些报告是直接生成、直接传输。”

  Storyful创始人Mark Little做了25年的记者。他认为,不应该是在人或者是机器中进行二选一。“要看到我们现在对想读到的文章质量有如此高的要求,技术很重要,人也是很重要。”他说,机器计算只会到一定的层级,现在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等,天气,而情感现在越来越重要了,所以不可能放弃人的这方面。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也认为,有些技术是可以替代的简单工作,比如内容点击率、评论、转发数把这个排在第一还是第五,这些工作可以越来越多的由机器来做。人越来越多是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专业的、深度的内容,不是简单信息的翻译或转换就能完成的,需要资深记者来完成,包括线索发现、核实等。他认为,人与更广大的用户作为人和技术一起造就了现在媒体的变革。

  5大变革成就了《赫芬顿邮报》

  2014年11月12日,赫芬顿邮报CEO Jimmy Maymann介绍美国新媒体发展情况。

  9年前创立的《赫芬顿邮报》,当时并没有能力与美国的传统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竞争,但是传播环境的改变为它创造了历史机会。

  在峰会上,《赫芬顿邮报》CEO吉米 梅曼,介绍了媒介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功的经验。吉米 梅曼说,在过去50年里,手机、电视、电脑等,都有着颠覆性的变化,这些技术革新改变了社会面貌,媒介行业亦如此。

  第一大变革是博客。《赫芬顿邮报》一开始就是一个博客平台,普通读者可以在网站上看到作者的观点,也能与之进行各方面的交流。《赫芬顿邮报》有8万活跃的博客用户。

  第二大变革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成为媒介中非常重要的变化,《赫芬顿邮报》很早就意识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非常重视文章的关键字,之后《赫芬顿邮报》团队还开发了专门的工具,来优化文章的搜索。

  第三大变革是社交媒介。Facebook的迅速扩张已经能够说明问题,对《赫芬顿邮报》而言,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写文章非常重要。

  第四大变革是。将是下一个前沿,不仅是媒体行业,对所有的数字数码机构都如此。Facebook最近季报,发现在过去6个月视频的阅读量翻了一倍,然后YouTube也是一小时更新100分钟的视频。大家30%的时间来看视频。赫芬顿邮报也在抓视频。

  第五大变革是手机。用户向移动终端转变的速度,比之前任何时候更快,在移动上消费已经非常大,所以说移动是我们要非常重视的一个趋势。重要的是思考移动和台式电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就像平面报纸,把它复制到网上是行不通的。移动是非常不一样的,编程方式、移动里面的内容、每天发布的时间、内容的长度等,都不一样。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网易新闻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