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需要进行模式转型

OFweek机器人网 2014-12-26

机器人中国模式工业机器人

2647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和即将成立的行业联盟有两家。分别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先行成立,这是由亚洲制造业协会、沈阳自动化股份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0多家科研单位和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该联盟以机器人、机械手为切入点,打造机器人制造的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在创新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创新联盟扩展为产业联盟。

  其次是具有官方色彩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的指导下,国内外主流机器人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参与其中,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将于4月21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目前宣布将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区的省市包括:成都、重庆、深圳、昆山、河南、芜湖、上海等,园区总数超过30家。

  由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全球机器人四大巨头为瑞典、德国()、日本()、日本安川(YASKAWA)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上知名的机器人厂商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从事产品的销售、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国内机器人品牌中起步较早且已初具规模的厂商包括沈阳、安徽,东莞启帆,广州数控等。截至今年10月,国内已有超过43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平均每周还在增加2家新企业。和机器人比较密切的直接间接的企业有4000多家,而且每年有300多家企业新增,有30-50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引进技术等方式开始涉足这些行业。

  机器人产业模式将从“产品”转向“服务”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首次抛出战略规划,时隔一年半,工业4.0已成为席卷全球政界、商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具体来看,工业4.0就是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交织产生新的价值模型。在制造领域,这种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其通俗的表述就是和物联网。在工业4.0的生产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将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可以说,未来的制造业将与服务产业一样,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共同的底盘”之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将对话协同,工厂生产由“高度自动化”转向“智能”生产。从更加纵深的角度而言,整个社会都将发生质变,整个社会都将变得智能——工厂变成智能工厂,家居变成智能家居。因此,这场变革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罗百辉认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制造业产业链条的低端,工业装备、技术相比发达国家一直差距较大,因此,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在我国的工业4.0战略中将成为决定性因素。

  “从2010年至今,我国机器人行业在制造业升级要求和人口红利下降的双重夹击下步入快速增长期。”罗百辉称,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增长达到36%以上,到2017年市场销量将达到15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50万台。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风险。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最大的机器人企业年产机器人仅有几千台。

  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介绍,机器人主要由高精度、伺服电机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而在这其中,目前国内对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度高达90%,国产品牌替代空间大。

  针对这种现状,罗百辉建议,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突破。首先,要加强对国际机器人技术的跟踪研究,制定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

  其次,要确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发展模式。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集体攻关,重点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尽快形成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整体推进。

  最后,要加快培育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我国应将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工业4.0的推动下,今后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将发生质的转变,更多地采用‘产品服务’的混合产业模式。”罗百辉说,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将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生产,而是由销售产品延伸至销售服务,即通过智能的、可联网的产品生成数据,并据此提供全新的数字化服务进入新市场,并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罗百辉举例说,一家轮胎制造商提供了一项基于产业物联网的全新服务。该服务为其客户在卡车轮胎和引擎上安装传感器。传感器会将收集到的油耗、胎压、温度、速度和位置等数据传到云服务器上,而相关专家会据此进行数据分析,并为客户提供建议及驾驶培训。这项服务帮助其客户每百公里减少油耗达2.5升。

  对于企业而言,“产品服务”的混合产业模式将意味着其拥有了直达客户的绝佳机会。如果企业仅销售产品,客户往往只在需要维修保养时才会与企业发生联系;而当销售服务时,企业将能建立更广泛的客户触点,进而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同时,通过从数字化服务中所获得数据,企业也能够更好地洞察价值链上的各环节,从而提高效率,并制定更为合理的战略决策。

  产品与数字化服务相结合,无疑还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客户对产品的好感。而当此项服务对客户的价值足够大,它的重要性甚至将超过产品本身,最终影响客户对于产品的购买决定。比如,在通用电气已经推出的智能飞机引擎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中,物理产品的销售只占30%,而引擎的保养、维修等服务占总收入的70%;主要利润的来源也在服务,而不是产品。

  机器人产业将作为重要领域予以发展和支持

  工业4.0所涉及的产业,特别是新生的机器人产业和物联网行业,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尚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进行培育。国务院先后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都将其作为重要领域予以发展和支持。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也先后制定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鼓励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支持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工信部拟出台多项措施,从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产业资金支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等方面,进一步推广机器人应用。目前,已安排中央财政资金约1.5亿元。在推广应用方面,4年来共支持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项目100余个,安排资金约40亿元。

  与此同时,上海、重庆、广州等多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以便在技术研发、人才需求等方面,给予本土机器人企业政策支持。

  如注册地在上海市的公司,主营业务为电梯控制系统,2013年起进入机器人行业。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机器人与运动控制类产品”在2013年的营业利润仅为18.85万元。但由于公司的该系统被列入了“2013年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新时达在2014年一季度成功获得了高达340万元的财政补贴,相当于该公司同期净利润的五分之一。

  近期,工信部还将会同财政部、保监会等部门,研究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解决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难的问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OFweek机器人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