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沈非和他的机器人俱乐部

和讯网 2015-01-22

机器人沈非蚌埠

1462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沈非左在课余经常走进蚌埠市中小学举办公益讲座,传授制作知识。

  2011年研究生毕业,2012年开始创业,2015年已经拥有2个机器人俱乐部校区、700多个学员。短短4年的时间,从大学生到“老板”身份的转变,今年32岁的80后青年沈非,有着同龄人身上难有的果敢和锐气,

  沈非,1983年出生于蚌埠市一个普通家庭,2005年其父亲身患癌症去世,沈非和下岗的妈妈相依为命。早年家庭的变故和贫寒的家境,磨砺了沈非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

  2011年正在上研究生的沈非在北京实习,在这一年中,他遇见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朋友—任涛,两人都喜欢机器人,爱好动脑钻研,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在一起讨论交流机器人设计。在一次交流中,沈非发现,国内这一块几乎是个空白市场,尤其是中小学,很少开办机器人兴趣班,市场上也很少有销售教学机器人的。

  “目前的教育还多数是灌输的填鸭式,而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家长都想给变换教育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经过一个寒假的调研,沈非分析认为机器人培训这一块大有可为,决心开拓这个市场。沈非的想法得到任涛的双手赞成,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沈非的老家—蚌埠市开启两人的“创业梦”。

  “我们没有资金,公司起步的10万元资金,东拼西凑了才够。”沈非拿着妈妈从亲戚借来的5万元,刚刚当爸爸的任涛拿出买房的5万元,两个人的发现这些钱仅仅是杯水车薪。租房子、买教具、印刷宣传单页,很快10万元就花个底朝天。两个人既当老板又当工人,连教室的装修都是自己动手。

  “我们能省就省,买回的木板找工人扛上楼,一层楼就是5毛钱,后来我们自己往楼上背,两个人整整扛了一个下午”,沈非动情回忆。

  正是因为年轻,所以闯进十足。在一切准备得到后,为了开拓市场,打开知名度,沈非拿出仅剩下的1万元,在一家广告公司,印刷了上千份宣传单页,每天“蹲守”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门前,散发给给接送孩子的家长。

  “刚开始报名了100多位,然而正式开课的时候,只来了十几个孩子”,由于学员很少,有限的报名费都用在了购买教具上,本来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沈非,突然泄了气,失望至极。

  如果不是接下来的一件事让事情出现了转机,沈非说自己可能已经在北京或者上海“打工”了。2012年五一期间,沈非和任涛决定最后一搏,成则留下来坚持梦想,败则关门歇业。两人在蚌埠市中心的一个广场,开展了“我心目中的机器人”大赛,没有想到,一下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报名人数一下超过了50人。沈非和任涛乘胜追击,在六一期间除了开展机器人比赛项目外,还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报名人数增加到100多名。

  随着俱乐部的学员越来越多,沈非又聘请了专业教师。并将原先的2间教室扩大为7间。初尝胜利喜悦的沈非没有沾沾自喜,他和任涛每天下班后,都会留在教室里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不断进行策划新的活动。

  2013年春节期间,蚌埠市百货大楼门前一匹长达4米、高两米的“大马”让蚌埠市民沸腾了。这是沈非和老师们花了你的时间,用了一万多块积木颗粒组装成的。开春以后,沈非又带着俱乐部走进蚌埠市各大学校举行公益性讲座。当年5月份,俱乐部和蚌埠市教育局举办了“蚌埠市首届机器人大赛”,沈非和俱乐部的名气在蚌埠越来越“大”了。

  为更好的开展青少年科技机器人活动,善于动脑筋的沈非研究出独特的“4C”教学模式和“做中学,玩中学”的教育理念,通过主题搭建活动,使3-16岁少年儿童在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动手能力。

  如今沈非的机器人俱乐部已经步上正轨,招聘了16名全职老师,在蚌埠的两个的培训点也很稳定。最让沈非感到欣慰的是,俱乐部的小学员们在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获取多个奖项。

  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沈非用了三年的时间,追求梦想、实现价值。沈非说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希望让自己创办的乐高机器人俱乐部做到全蚌埠市家喻户晓,为科普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和讯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