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脑波控制万物 人类毁于机器人?

驱动中国 2015-02-03

机器人脑电波

4137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当脑波控制万物 人类会毁于吗?

  某一天,人类会毁于自己最热爱的事物——机器人吗?

  答案是确定无疑的。

  今天下午,笔者就刚刚访问了一家可以利用脑电波控制机器人的高科技公司。在一座大楼三层的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当我戴上简易的脑电波传感帽时,屏住呼吸,试图用意念让那个疯狂旋转的小机器人“停下来”时,它居然真的停住了!

  在此之前,它一直在疯狂向右旋转,显示我是一个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偏侧者”;当我头脑中努力让它向左旋转时,小机器人也极其“艰难”地往左转了几下;更多的时候,它在前后踌躇,显示我在思考;当它几乎快静止不动时,我的思考几乎也停滞了。

  利用脑电波控制机器人,还只是眼下人机交换和相互学习技术的开始。在不远的将来,当人、机充分结合时,也许机器不仅有和人类一样的智慧,而且机器也能通过自我学习,甚至具有我们极大多数人所无法企及的智慧程度,等到那一天时,究竟是人类控制机器,还是机器人指挥人类,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号。

  脑电波控制万物!别扯了?

  早在1924年7月6日普通的一个夏夜,德国一个小诊所的私人医生汉斯·贝格尔(Hans Berger)将两个连着电线的金属片,分别放在病人的前额和后脑时,电流计上出现了一条清晰的曲线变化,大脑中的电流得以第一次被人类发现,这股电流即非来自心脏,也不是皮肤表面,而是人的大脑,这种用来测量脑电波的方法叫做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

  (国内一家高科技公司发明的脑电波控制机器人,当入、机用蓝牙技术实现交互时,它也能按照人的意念行动)

  贝格尔医生还发现了脑电波的运行规律:当人在清醒状态并闭眼时,脑电波的周期性起伏大约为每秒8~12次;当你睁开眼睛时,脑电波的频率便显著加快,达到大约每秒13~30次。他把这两种频率分别命名为阿尔法(α)和贝塔(β)。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脑电波和人类意识的更多关联性特征被得以发现:比如,人们在熟睡时,脑电波的频率大约为每秒1~3次,被称为德尔塔(δ);困倦、冥想或被催眠时,频率为每秒4~7次,被称为西塔(θ);在进行复杂的思考或者情绪强烈波动的时候,频率约为每秒26~100次,称为伽马(γ)。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波形,它只能在一个掌管运动的区域才能探测得到,被称为μ(读作“谬”),其频率和阿尔法相近。

  由于脑电波和人类的行动、意识和情感直接相关,而且整个测量过程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副作用,因此,脑电波被大量地用于临床医学,用以治疗从焦虑失眠、多动症、老年痴呆到脑肿瘤、癫痫等各种疾病。计算机科学和脑神经科学的结合,催生了像“神经电生理”这样的新学科,科学家们用脑电波得以破解越来越多的生命密码,尤其是人类如何利用脑波(也就是意识)控制自身的行为、控制机器甚至控制其他人。

  (脑控制沙发座椅,这样的智能座椅通过蓝牙技术连接到人脑,同样可以实现椅子对于人脑意念的理解、判断和自觉反应,可通过人机的交互学习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

  (脑控机器床。这样的智能床具能够帮助无法自主翻身的重症患者(如瘫痪老人)按照病人的自主意念,实现自动翻身等动作,避免了严重褥疮病症的发生)

  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一个成年人的大脑中有10亿个神经细胞,一个人清醒时,其脑部产生的电量在10W-20W之间,甚至可以点亮一个电灯泡。脑电波就是在10亿个神经细胞之间流动的信息元构成的图像,通过复杂和持续的人、机配合(更准确的说法是脑、机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简称 BMI)、学习和交换,已经有很多的实验证明,人们不仅可以用头脑中的意念控制自己的身体,还能控制机器甚至是其他人。布朗大学的科学家 John Donoghue 曾经训练了一批猴子,让它们学会把屏幕上的光标移动到指定的位置,然后,再将电极植入恒河猴的大脑皮层,以从猴子的大脑收集数据,并转化成电脑可以识别的命令。结果他发现,当猴子观看屏幕的时候,它的脑电波能通过电脑控制光标到达指定位置。

  在2014年腾讯的 WE 大会上,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Jose Carmena 分享了脑机接口的最新进展,即用传感器把大脑信息收集起来,用机器学习及其他方式将这些信息加工,以动物能够接收的方式传回到它们的大脑,并和已有的大脑信息结合在一起。这能让动物获得之前不存在的感知。这意味着人类大脑的信息可以被外界的物质读取,而且完全可以用“意志”来控制类似机械手臂等其他生物机械设备。早在2012年,美国五角大楼就披露了代号为“阿凡达”的计划,旨在通过意念遥控的机器战士;而美国一家名为BrainGate公司曾让一位瘫痪15年的中年妇女用“意念”控制机械臂喝到了一杯咖啡;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丰田汽车公司则在开发一款用脑电波控制的轮椅。

  (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Hans Berger),一个世纪之前他最早发现了脑电波,由此打开了科学家们用脑电波辨识、描摹和控制人类意识行为的奥秘之门)

  就在笔者参观的这家公司,就见到了这种用脑电波控制的座椅和机器床。患者坐在椅子上,导引自身进入睡眠状态,坐椅就会配合使用者的意念进行变化,直到平铺开来,变成一张床。而脑电波控制的机器床则能够帮助一些特殊的患者,如瘫痪在床无法移动自己身体的老人,完全凭借本人的意念即可自动左右侧身等等,缓解了褥疮症的并发等。

  你了解自己的“脑健康”和“脑能力”吗?

  关于人类行为的测度和管理,管理学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描述:任何一种行为,“如果无法衡量,则无法加以管理,如果无法数据化测量,则无法加以衡量”。

  事实上,虽然人类诞生了数百万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却非常之少,尤其是对于人类意识的运行规律,一直讳莫如深。一直到一个世纪前,费洛伊德才论证了人类潜意识的存在,而对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依旧是一片空白。

  中国古人常说:“心之官则思”,现代医学虽然已经证明大脑才是真正的思考器官,但思考是如何产生的,它依赖什么样的规律去运行,一直是一个待解之谜。神经电生理学依靠脑电波这样的可以测量的数据模型,去追踪、识别和模拟人脑的意识运行规律,指向了未来人机交互这一最激动人心的科研领域。虽然每个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血型、星座、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等自我表现特征会有所了解,但我们每一个对于自己的“脑健康”和“脑能力”又有多少了解呢?

  (笔者通过脑机接口,获得计算机经过大数据模型发现之后得出的个人“脑健康”诊断分析报告,在国内,脑健康还没有像身体检查为大众所熟知)

  笔者戴上一个简易的脑电波传感帽,大脑在配合耳机发送的音乐可指令进行意识活动,大约5、6分钟后得出了“我”的“脑健康”和“脑能力”分别如下表:

  其中我的“脑耗能”指数515(标准值200)。数值越大,脑能耗越多,其他器官得到的养分就会越少,患病机率就会加大。事实上,我上一周连续熬夜工作,每天晨昏颠倒,的确是“超额用脑”!

  我的“睡眠轻重”指数15(标准值20)。数值越小,说明入睡快,睡眠深而多,不易醒来。的确我已经快一个礼拜没有好好睡觉了,这两天睡眠质量非常好!

  我的“脑惰性”指数243(标准值243)。数值越高,说明脑节奏越快,越困倦。如上所述,我这两天已经累得不太喜欢用脑思考问题了。

  我的“困倦”指数15(标准值15)。数值越低,说明当下越不困倦。我测试前刚刚睡足了午觉。

  我的“警觉度”指数22(标准值15)。数值越大,说明越紧张和敏感。的确,我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

  我的“内凝”指数32(标准值30)。数值越大,表示抑郁和焦虑越多。的确,我上周有很多焦虑的事情发生了!

  我的“疲劳”指数69(标准值20)。30以上是疲劳过度,40以上是严重脑疲劳。这个不用解释,我的疲劳指数超过标准值三倍还要多,最近我的确太累了!

  我的“左右脑偏侧”指数48(标准值100)。大于100是左脑型;小于100时偏右脑使用型,偏左脑擅长逻辑,容易快乐或者有某种严重依赖的嗜好;偏右脑长于形象思维,易抑郁。我已经严重偏右脑,长年如此。

  (同样通过脑机接口获得的我个人的“脑能力”报告)

  鉴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再一一对照标准描述我的“脑能力”了。

  人类会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吗?

  早在个人计算机出现之前,数字时代的巫师、伟大的预言家和著名的媒介学者麦克卢汉就预言了这一幕:

  “电子技术不需要语言,正如数字型电子计算机不需要数字一样。电能指向意识延伸的道路——在全球范围内的、无需任何言语的道路。这样的集体知觉状态很可能是 人类语言出现之前的状态。作为人类延伸的语言,其分割和分离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这一功能很可能是人借以登上九重天的巴比塔的功能。今天,计算机展示了瞬 间将一种代码和语言翻译成任何其他代码或语言的前景。简言之,计算机用技术给人展示了世界意识大同的圣灵降临的希望。合乎逻辑的下一步似乎不是翻译,而是 绕开语言去支持一种普遍的寰宇意识。它也许很像伯格森梦想的集体无意识。‘无重力’状态——生物学家说它预示着物质的不朽——可能会和无言语的情况同时出现……”

  麦克卢汉的乐观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将全人类的脑电波和所有人的智慧输入计算机中,再通过相互连接的电脑网络,达成一种“普遍意识”或者叫做“超级智慧”,这种几乎等同于阴形的无意思——无言语的状况“可能会赋予人一种永恒的集体和谐与太平。”

  不仅仅智慧可以通过信息的获取、重新组合和排序之后,再分派给每一个人,从而获得同样的“超级智慧”,某种意义上人的正常寿命应该可以达到150岁左右,通过互联网络,我们同样将脑电波的信息进行整合,回转到每一个用户那里,通过脑电波的统一控制,使他们获得同样的指令,同样良好的用脑和生活习惯、趣味,同样获得150岁的“平均寿命”!

  (早在1930年,美国最知名的技术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就发现了技术进步对于人类道德、价值观和美学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在他看来,除非人类能够主导技术发展的整体进程,否则后果并不乐观)

  相比于麦克卢汉,麦氏的另一位先师刘易斯·芒福德可没有那么乐观。早在1930年他就在一篇名叫《机器所演的戏》(The Drama of the Machines)的短文中作了大胆的、极富前瞻性的预判:

  “如要对机器有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考虑其实际方面的根源,还要研究其心理方面的根源,同样,也必须考察机器对美学和道德的影响……我们会看到,机器还涉及到人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过去从未想过的;我们还会发现,机器还带来能源的浪费、损失和滥用,而这些过去是被普通的经济学家所漠视、所掩饰的。机器确实使我们周围的物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变化也许比不上机器在精神方面对文化的贡献。”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脑波控制的机器人,还是其他人脑交互技术,在精神方面对文化会有何种影响?正如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雄辩证明的那样:时钟的发明远远超出了蒸汽机等工业革命中诸多大机器发明的影响和意义,某种意义上,时钟定义了我们的工业人:同样的朝九晚五作息时间,同样高楼大厦中工作的“穴居”动物,同样的金领、白领和蓝领,钟表培养了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同质化的人”以及大规模制造的工厂和消费习惯。

  在不远未来的脑波控制机器人时代呢?我们不同使用同样的谷歌或者百度,吃着同样无法分辨来源地和时令的蔬菜,而且变得同样愚蠢(因为有了谷歌和百度,我们头脑中再也不用储存知识,或者背诵诗文),我们还将具有和机器人同样高级程度的智慧和“普遍意识”(少数机器人甚至通过自我学习,比大多数庸人还要智慧)。试问,此时此刻,人类离自身的毁灭还有多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驱动中国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