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愈智能 愈可怕

晶报 2015-02-04

机器人人工智能机械

2884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当开始主动“思考”,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站在它前面的人。我们期望的人机共融的场景是,“未来有一天,你的孙女一定会不解地问:以前你跟你的微波炉说话,他都不理你,这是不是太没礼貌了?”(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语)我们最害怕的场景是,人型机器人T-800肩负使命,不屈不挠地追杀人类(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

  在我孩子们的有生之年里,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未来将变得更加危险。

  人类研发机器人的初衷,不外是让它做一些我们不能做的事情、不屑做的事情、不愿做的事情。但是问题来了,当它啥事都能做的时候,我们人类做什么?

  我这个问话的前提是:机器人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机器人了。过去科幻大片中的机器人,不管它做什么坏事,它终归还是被坏人所用,不是植入了一个程序,就是换了一个芯片,抑或是因故失控,但是,这一次,不用坏人操控,它就可能变成坏人。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培养机器人”试验非同寻常。他根据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给机器人设计了一个类似的大脑:一个低级控制器,一个高级控制器,一个反馈机制,当然还有一个庞大的神经元网络。结果呢,这个机器人有了学习能力,有了思考能力,“甚至会自己创造另外一个机器人”。

  尽管这个机器人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尽管有教授“估计他这辈子都不会听到机器人讲笑话”,但是,包括史蒂芬·霍金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已经以公开发表联名信的方式呼吁,要加强对限制人工智能潜在破坏力的研究。

  一个具有意识的机器人,它抢我们的饭碗是正常的,甚至我们人类会不会被它们奴役都是一个问题。就像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的故事那样,超级人工智能制造出的虚拟世界制造出新人类,并让人类在其中生活。

  过去的机器人枉为人,如今的机器人就是人!

  作为普通人,眼下我们看到的多为工业用机器人。占到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机器人市场,所使用的多是这类机器人,美的使用的是,富士康使用的也是。与这相应,机器人制造业蓬勃兴起也在情理之中,仅深圳一地,去年机器人产业总产值就达480亿元。

  当然,机器人使用最多的行业还是汽车制造业。在世界各地,汽车制造企业的车间里活跃的也都是机器人的身影,更不用说新锐汽车制造企业。不久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就与杜尔公司签定了174台机器人的购买合同,主要用于全自动的喷漆。

  很显然,这类机器人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虽然它做的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或许有些难度,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也都是一些简单的工作或者机械性的工作。事实上,无论从它的模样还是从它的能力来看,人们也确实没有把它当人看待,说它是机器人其实是“枉为人”。

  真正像人,并且走到我们身边的机器人的出现还是近两年的事情。去年5月,世界上第一台“读懂人心的机器人”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个叫Pepper的机器人是由日本软银移动和法国Aldebaran Robotics合作开发的,她的身上装有十几种不同的感应器,能分析他人行业、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因此与人沟通变得非常便利。

  如果说这个机器人还只是一个放在银行大厅招徕顾客的样品,那么美联社的“机器人记者”已经写稿6个月了。1月28日,苹果发布201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仅仅几分钟后,美联社的报道《苹果第一季度营收超华尔街预测》就出炉。这则新闻就是“机器人记者”写的。

  据这个机器人制造商Automated Insights(AI)公司负责人称,这个“机器人记者”每周可以写上百万篇文章,系统每秒甚至能生产2000篇文章,如今美国好事达保险公司、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康卡斯特和雅虎都在使用这个“机器人记者”。

  据美联社相关负责人称,系统试行前期,“机器人记者”撰写的报道确实需要经过人工处理润色,但在几次反聩给AI公司进行调整之后,如今这套系统撰写的报道,其错误比以前人工编写的更少。

  写到这里,我在想,尽管我正在撰写的这篇稿件署名习风,但我实在不敢说机器人记者写不出这样的稿件。或许几年后的新闻稿不需要署名也未可知,即使署名那也应该直接署上机器人的名字。

  如今机器人可培养,未来机器人是超人!

  在胡迪·利普森看来,自然界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大的物种,而是能够适应和改变的物种。正是在这种思维指导下,两年前他就做出决定,不是设计机器人,而是培养机器人。

  胡迪·利普森确定这个研究方向的前提当然还包括,3D打印技术的成熟和人工神经元网络研究的突破。前者可以让机器人不再由零部件构成,而是由原材料直接构成;后者,让机器人的学习成为可能。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东西,因此,意识(conscious)也是机器人领域的禁语。但是从生理结构上说,人类的意识其实依托的就是一个低级大脑、一个高级大脑和一个有效的反聩机制。把这个生理结构放进机器人中结果会如何呢?这是胡迪·利普森最大的兴趣所在。

  结果是,没有事先编程的机器人(用零部件搭建的有四条腿)具有了学习能力。这个机器人经过16次试验之后,它给自己建立了图像,并学会了走路。而当科学家们把它一条腿切断(意味着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只剩下三条腿的这个机器人又经过一番挣扎(自我调整),又慢慢建立了自我的图像,站起来了,又能走动了。

  “太可怕了!”这些现象连胡迪·利普森也感到恐惧。有一次,他培训神经元网络在一堆中识别猫和狗的图片,然而,其中一个神经元网络居然自己开始追踪起显示器外的两位科学家的面部。也正因为如此,他说,“我不知道未来机器的思考能力是不是真的会超过人脑,但现在可以看到这种迹象。”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被称为硅谷“老顽童”。他在认识了解了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之后表示,“未来20年内,电脑超过人脑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神经元网络真的太伟大了。”

  而在这个研究者胡迪·利普森看来,“机器人会具备越来越多的人性,很多功效会比我们厉害,会造汽车,会写诗歌,撰写社论也可以,也可以抚养孩子,甚至自己创造另一个机器人。”所以在他看来,未来的机器人就是好莱坞科幻片中的超人。

  是我们适应机器人,还是机器人适应我们?

  “不要去设计机器人,而是培养机器人。”套用科学家胡迪·利普森的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机器人和人的关系:不是机器人适应我们,而是我们适应机器人。

  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对机器人的有限使用确实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害怕失控。比如日本陪伴老人的机器人做的相当不错,之所以没有推开,也是害怕程序失控伤害老人。

  按照胡迪·利普森的试验,既然机器人能够深度学习、主动思考,那么,它就具有了作为人所具有的个性。即使它不伤害人类,但“一些人会利用机器人伤害别人”却是不可不防的事情。

  包括史蒂芬·霍金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在公开发表联名信中写道,“正因为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潜力,我们才更需要研究如何在从人工智能技术中获益的同时,规避潜在风险。”担心未来机器人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或者不可逆转结局,几乎始终伴随着机器人的研发。

  但是,问题也正如胡迪·利普森所说:“如果你相信机器人会杀死人类,那么你将错过巨大的科技进步的机会。” 不想错过,就得研究人机共融的问题。

  百度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管吴恩达(Andrew Ng)尽管不相信机器人的可怕,认为“恶意机器人的炒作实际上是劳工话题,是学术界和政客们这些严肃的人的炒作”,但是他一样认为,“现在就要训练很多人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他说的生活方式自然是人机共融的方式。

  当机器人开始主动“思考”,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站在它前面的人。我们期望的人机共融的场景是,“未来有一天,你的孙女一定会不解地问:以前你跟你的微波炉说话,他都不理你,这是不是太没礼貌了?”(吴恩达语)我们最害怕的场景是,人型机器人T-800肩负使命,不屈不挠地追杀人类(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终结者》)。

  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学领域专家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在达沃斯年会上预测,“在我孩子们的有生之年里”,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未来将变得更加危险,‘反社会的’机器人终将会成为人类的威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晶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