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在山东:泰安美女机器人“小爱”会送餐

齐鲁网 2015-02-05

机器人美女机器人小爱

3082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在山东煤炭资源重地邹城,原德国制造的,装入由诺博泰自主研发的CNC软件后,被德国原公司以4倍价格采购。

  在泰安市首家内,“小爱”正娴熟的送餐与迎宾,还会根据程序设定说话与唱歌。

  而青岛市高新区早已领跑机器人产业,去年6月,一份《青岛国家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这意味着青岛机器人产业正式进入国家产业布局的版图。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当下,机器人产业显然正在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邹城的“机器人”:从机器人制造商到机器人“大脑”研发商

  “握住钻头,三下五除二,一个人面塑像的棱角,便被刻画出来,惟妙惟肖。”山东诺博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内,一台机器人如同艺术家一样灵巧的在雕刻。

  这款原德国制造的机器人,装入由诺博泰自主研发的CNC软件后,比3D打印技术更细腻具体,不仅能做雕刻、画画这样的“细活”,还可实现机床加工的全部功能。目前被德国原机器人制造公司以4倍的价格购回。

  诺博泰并不是机器人的制造商,而是机器人“大脑”的研发商。

  作为国内领先的、提供工程服务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的大型系统供应商,诺博泰的业务范围几乎囊括所有与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工业加工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拥有数十套最先进的德国原装进口的机器人培训单元,专业培训切割、搬运、码垛、雕刻、打磨、焊接等机器人操作和编程。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早在2013年,诺博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实施创新驱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其后双方又成立“工业机器人培训学校”,旨在培养优秀的高技能工业机器人研发、操作人才,如今该学校俨然已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培训基地,专门应对当前机器人操作、维护、编程人员稀缺的问题。

  如今,诺博泰已成为邹城市加快技术创新、加速经济转型的“品牌”。

  作为老牌煤炭产地,济宁市邹城的经济转型之路很明确,把“机器人工业”和“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大机遇,在机器人产业上深耕。

  1月10日,山东省技术研究院成立,在加快工业机器产业孵化之路上更近一步。而基于工业机器人制造业装备的市场前景,邹城市建成了“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引进了中关村智能机器人等国内外高科技企业的入驻。

  而将高端智能装备应用于煤炭生产,建造“智慧矿山”上,邹城的世纪矿山集团也有自己的发言权。

  早于2010年,世纪矿山集团与中科院签订了技术合作意向,共同研发的“矿用运输业设备网络管理控制系统”,是一套煤矿井下辅助运输设备的网络管理控制系统,用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实现井下实时监控、建设数字化矿山。

  机器人产业,正让老牌煤炭城市——邹城,走在科技创新之路上。

  用“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

  1月16日,在山东省泰安市首家机器人餐厅内,所有的送餐服务都是由美女机器人“小爱”完成的。这位身高1米6,身材窈窕,一袭红衣白裙,脖围彩条纱巾的美女机器人,内装一枚小小的芯片,在经过编程、遥控、液晶屏等操作设置后,工作人员只需将做好的菜放到小爱的托盘上,然后在遥控器上发出指令,小爱就会准确无误的送餐。整个送餐过程,比人力更高效。

  通过指令,小爱还会说话甚至唱歌,当遇见客人,她还会礼貌的停下来迎宾。而餐厅地面上所铺设的黑色磁条,就是机器人行走的导航条,可供小爱在餐厅来回穿梭。

  据餐厅负责人介绍,小爱不仅减轻了服务员的工作量,省去了服务员在餐厅来回走动传菜的麻烦,为顾客营造了一个新鲜时尚的就餐环境,让顾客可以近距离体验电子科技的独特魅力。

  而“小爱”的出现,最根本的解决了餐饮业一直以来的顽疾:用工荒,在“流水营盘”里招来一名“常驻兵”。

  当然,制造业更需要“小爱”。在制造业相对集中的诸城、寿光、宁津、邹城等地,多家企业管理人员表示毫无例外的遇到了“招工难”和“用工贵”。

  “不是招工难,是招到一名肯长期工作的年轻劳动力太难了。”山东诸城市一家企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年轻劳动力嫌弃制造业薪酬低,流动性强。而目前车间内的劳动岗位上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四五十岁的老人,70%都是女性。“年老的工人大都文化程度低,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该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2014年诸城用工成本平均增长12.4%。诸城市经信局局长冷强分析,企业成本的增加,会激发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引进减少劳动力成本的自动化设备。

  用“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许多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今年年初,济宁宁润文正锻造有限公司对产品生产线动了个“大手术”,果断淘汰用工量大、生产效率低、质量控制不稳定的老设备,新上三条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锻造生产线。这些设备最大的特点是在关键岗位都用上了机械手。

  “这次技术改造是市场逼出来的。”董事长文臣涛告诉记者,一个机械手的工作效率是普通工人的几十甚至百倍,一次性投资也就是一个工人两年左右的总支出,这笔投入基本能在三年内收回,而最关键的是机器人的生产质量大大超过人工,而且生产安全性高。

  为此,专家预测,机器人将大批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机器人出现是为了提高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让机器人替代人工做一些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对于人工密集型的制造业产业来说,更能提高生产效率。”

  谁能成功抢跑机器人产业?

  有分析表示,转型“自动化”破解“用工荒”,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飞速增长。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推动下,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2012到2022年十年间的增长率,保守估计为年均23%—36%之间,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级别。

  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机器人过去几年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000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居全球首位。

  日益升温的自动化装备市场需求引发了高端装备投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6个城市,40多个产业园区重点布局机器人产业。

  去年11月间,中科院山东中心和威海分中心根据前期的调研需求,特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室相关研究人员到山东调研和洽谈对接。短短5天内,该室就与山东科芯电子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达成了相关自动化装备的研发合作意向。

  很显然,在自动化装备里,有很多企业尝到了“甜头”。位于诸城市的山东迈赫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可用“三级跳”来描述。几年前,迈赫公司还是一家钢结构企业,自2010年涉足自动化生产装备业,当年就实现盈利,2011—2013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2亿元和3.8亿元。今年以来已销售自动化装备产品50多套。

  为此,山东迈赫更是加大马力,投资建设“监控及智能装备研发基地项目”。这一项目建成后主营移动监控系统、基本移动互联网技术自动化健康监护系统、机器人工作站系统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项目预计占地120亩,总投资8亿元,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

  而青岛高新区,更是在“百舸争流”的竞争氛围中成功“抢跑”——成为科技部批准的首个“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去年6月,《青岛国家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这意味着青岛机器人产业正式进入国家产业布局的版图,更为青岛机器产业的持续“领跑”,提供了战略性机遇。

  截至目前,高新区落户机器人产业链项目66个,其中直接从事与机器人及相关配套项目40个,总投资逾116.38亿元;已建成投产的机器人项目,涉及汽车、家电、信息技术、食品、物流、仓储等多个行业的集成应用。而“水下特种机器人”正成为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秘密武器,依托海洋产业优势,发展智能产业,为得是成为“中国水下机器人之都”。

  按照规划预期,至2016年,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企业达到50家,产值达到40亿元;到2020年,企业数量突破100家,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届时,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在机器人本体、集成应用、服务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青岛重视机器人工业,产业发展有核心保障。”说起发展优势,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青岛市除了政策扶植、资金倾斜之外,还不断支持去年5月落成的青岛高新区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的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已有20多家机器人企业入驻,包括安川电机、海尔集团、橡胶谷公司、雷霆重工、硕泰科技等一批机器人产业重点项目,而据透露,该园区仍在建设中,中期园区预计面积达 3000亩,容纳100家企业,产业链门类基本完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齐鲁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