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工厂

易能立方 2015-03-17

机器人安川机器人

1479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1975年进军领域,但迟迟没有打开局面。发那科在1981年1月于东京山梨县开设了一家专门从事机器人制造的示范工厂,当时同等规模的工厂需要由500名工人来操作,但发那科引入了由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来进行零部件的自动化生产,从而将工人人数降到了100名。这些工人主要是进行生产线的维护和成品组装。从此,发那科在机器人领域一举成名。

  2014年9月,建设的我国首条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线宣布正式投产,年产能能够达到5000台。据称,与人工制造相比,数字化智能生产线生产效率会提升5至10倍。

  而另一家机器人巨头安川在自己的总部,也正在一步步实现无人工厂。今天分享对安川工厂的探访……

  安川生产汽车业、半导体、液晶业等产业用机器人,与日本发那科()、德国、瑞士并称机器人四大家族,1977年推出至今已售出超过28万台,为业界市占率第一。但是,当我们踏进这个全球工业机器人最重要的诞生基地时,却鲜少看到人员走动,就连厂房也格外安静。

  原来,身为全球工业自动化重要推手的安川电机,在自己的总部内,正一步步实现无人工厂的可能。

  3个人+18台机器人,撑起工厂

  走进专门生产小型机器人的第一工厂,我们看见“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现场:6百多平米的空间,摆放着一整排18台与人同高的蓝色机器人,约占据工厂1/3的面积,在透明隔板围起来的空间里,反复进行着熔接、组装等工作,生产汽车业客户所需的车弧熔接、搬运、涂装等小型机器人。

  隔板外的世界,错落分布着工作台与计算机监测系统,走动的工作人员,只有3人,他们做的,主要是机器人运作前的准备工作。

  单看眼前画面,实在感受不到生产线分秒必争的战斗感,但是带我们参观的安川电机机器人事业企划部课长丰冈一义却说:“现在是我们最忙、产能全开的时候!”

  同样的两百坪厂房,安川电机只用3个人和18台机器人,不到一般工厂1/40的人力,就撑起一个工厂的产量。

  “而且,效率加倍!”丰冈一义说。

  直到2013年,第一工厂的工作人员都还有18人,机器人仅5台;当员工变3人后,机器人台数增加,不良率又减少了一半。

  我们最好奇的是,减下来的15人去哪了?

  “机器人能做的,就让机器人去做;人类,就该做非人类不可的事。”安川电机会长兼社长津田纯嗣曾说。搬运重物的“体力活”,或零件组装、调配大量试剂等重复性且不容出错的“耐力活”,皆转移到机器人手上;人类则是专做需要创意与经验的“动脑活”。

  据了解,这15个人已转调事业企划部,当安川电机开辟新厂、生产前述产业用的新型机器人时,他们就扮演功能测试、产线效能管理的角色。换句话说,在这里,机器人带来的不是取代,而是职务再分工。

  “工厂的社员休息室因为没人使用,变得冷清,当然是很大的变化,”丰冈一义说,“但没有人会抗拒去做更有贡献的事。”

  安川近两年来加速自动化的脚步,是日本企业的缩影。趋势的开端,来自几年前的核灾。早稻田大学理工学术院讲师桥本建二分析,在大地震前,许多日本人对机器人都抱持存疑的态度,除了产业用机器人可能剥夺人类工作外,就连人型、服务型机器人,都被认为是“没有必要存在”。

  释出脑力职缺,换女性和老人上岗

  但一场核灾事件,让日本人看到极限。“人,真的有必要每件事都亲力亲为吗?”也开始影响机器人接受度。

  另一个更现实的考虑,在日本,自动化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选择,而是“不得不”的结果。

  目前,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4.4%,超过台湾一倍;劳动人口不足,3K(危险、肮脏、辛苦)工作又没有人愿意做,“这里长年来都缺工,不用机器人不行!”丰冈一义说。

  有趣的画面,正在安川的工厂出现,粗重的工作由机器人负责后,原本清一色男性的工厂,开始释出更多无体力限制的职缺,只需要动脑跟企划,穿着粉红色制服的女性,跟60岁以上的老人工作者,开始成为新的工厂成员。“粉红技术员”加上机器人的搭档,将成潮流。

  如果,你仍觉得生产线与你十分遥远,下一个现场,可能改变你的想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易能立方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