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产机器人崭露头角

新浪网 2015-04-02

机器人人工智能

2010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昨日,神龙汽车三厂焊装分厂内,一个轻舒钢爪,抓起一个车身侧围放入生产线,小伙寇一帆迅速地将配件安装上去。

  几个月前,车身侧围还是由工人抬到焊装线上。近百公斤的侧围,寇一帆和同事每天要抬900多个,一天下来“手都抬不起来”。最近,工厂换上机器人装卸,原来的8名工人,一半分流到其他岗位,留下来的工人,活也轻松了许多。

  随着机器人大踏步走上生产线,武汉机器人产业也在部分核心领域崭露头角,甚至创出全国之最。

  机器换人掀起生产线革命

  在中国,机器人大规模走上生产线,缘于许多地区出现了“招工难、用工贵”的现象。

  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击水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大爆发大约源自2012年左右。当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种多年未现的劳动人口下降,被认为是人口红利拐点来临。工资的攀升以及80后、90后普遍不愿意从事繁重的制造工作,企业采用机器人的风潮由此而起。

  中国白电大王海尔宣布,用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代替人工,近两年来减少2.6万人。美的集团副总裁胡自强近日对媒体表示,通过提升自动化率,3年以后美的收入要突破2000亿元,但人员数量将下降30%。

  神龙三厂焊装分厂经理雷波算了一笔账,该厂80%的焊点由机器人完成,与传统汽车厂相比,产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用工少了一大半。“目前一名工人年支出约8万元,而一台机器人不含焊枪,大约30多万元,3-4年就可收回机器人成本,效率还高些。”

  2013年,我国购买量达3.6万台,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仿佛一夜之间,机器人产业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全国各地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36个。

  汉产机器人瞄准单项冠军

  武汉市经信委介绍,机器人制造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伺服电机、精密等核心零配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的系统集成软件等研发。与国外甚至国内的上海、深圳等地比,汉产机器人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但在部分核心领域颇具特色,甚至创出全国之最。

  精密减速机占机器人成本的15%-25%,其技术长期被日韩等企业垄断,价格居高不下。去年,武汉精华减速机有限公司研发出一种高性能精密减速机,一举打破外国垄断,成为全国极少数掌握此技术的公司之一。

  汉迪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则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大展拳脚。载重量在1吨以下、可360°全方向转弯的机器人运输车,全国仅汉迪一家研制。公司董事长胡建军说,这个灵巧的“大力士”没有转弯半径,配上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导航技术,机器人可自主导航、避障,适用于工厂、物流等领域。今年准备大规模扩产。

  武汉奋进智能公司更是新近研发出国内首套“云机器人”系统,现已在东风精密铸造公司使用。该公司总经理徐击水说,以往机器人工作,只能靠人工监测其运转状况。而“云机器人”就是“互联网+机器人”,即在生产线上(包括机器人)安装传感器,可随时在电脑、手机上监测机器运转状况,在机器出现故障前提前判断,进行工序调整,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减少损失。

  他拿出手机演示,一个房间内各种设备的运转频率、温度一目了然,手机还能控制机器运转。“我们还准备与其他公司合作,给机器人装上视觉系统,相当于给机器人配上了眼睛,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操作,那时生产一线工人还将大幅减少。”

  成长壮大需综合配方

  据预测:202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

  相比庞大的市场前景,湖北、武汉的机器人产业竞争力均亟待提升。按规划,到2020年,湖北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武汉精华减速机公司总经理余运清认为,机器人企业是典型的三高企业----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度高,没有资金支持不可能形成规模,形成不了竞争力。

  去年,精华公司因研发出一款精密减速机接到上千万元订单,然而拿到合同却犯了难,要抢占市场就得引进设备,但设备大多进口,有的单台高达一二千万元。受制于融资渠道有限,望着订单不敢接,让精华公司急得跳脚。

  除了资金掣肘,搭建市场平台成为机器人企业另一需求。胡建军说,珠三角、长三角已启动“机器换人”计划,用机器代替简单、繁重、危险的工作,政府对此予以补贴,机器人产业得以快速壮大。我省可以借鉴沿海经验,由政府牵线,搭建平台,让用户与机器人企业对接,同时出资鼓励用户,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中国机器人市场占全球20%

  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协会近日发布报告,去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22.5万台,比2013年增长27%,中国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4年,中国购买工业机器人5.6万台,占全球的20%,算上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这五大国家购买量占全球的75%。

  遗憾的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超过7成被外国企业占据。据统计,去年中国购买的机器人主要来自“四大家族”(日本、日本安川、瑞士、德国)及现代、、川崎等外国公司,来自本土企业的机器人仅约30%。

  机器人被视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和切入点。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领域,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

  我国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我国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量是23台,低于全球平均58台/万人的水平,还不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1/10。

  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达到6000亿元,其产业集群的年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新浪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