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制造” 迈向“中国创造”

人民政协报 2015-07-10

中国制造企业创新

1384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光靠引进,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只能靠科技创新。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发展上来,研发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产品和核心技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才能真正走向工业强国之路。

  目前,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还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在调研中发现:一是部分大中型企业,虽然具有研发平台,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难以产生足够的原创性技术。二是产学研结合、跨行业联动等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协作难以实现。三是在共享研发平台的体制机制方面,主动满足企业需求的结合度不强,适应性不够。四是支撑共享研发平台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等环境建设有待完善。

  因此,有四点建议。

  一、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制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创新等环节,其中,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新是关键。但创新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如果中国企业总是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产业链里最有价值的环节被发达国家所垄断,那中国制造得到的只能是国际产业链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中国制造企业要想提升掌握核心技术能力,需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科技创新体系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关键性技术共享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价值链延长,实现工业制成品关键部件自主创新,实现在产品技术链分配上从低端走向高端,提高制造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二、打造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应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企业、高校和国内外科研院所相结合,研发、、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在这方面,沈阳机床集团做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有国内机床行业唯一设立在企业的“高档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床行业重大科技专项”,由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全国2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6家国内顶尖院所组建的“数控机床技术创新联盟”,合资建立的数控系统产业化基地,以及沈阳机床智能化装备培训基地等,从而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制造模式。以“”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要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通过“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我们应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紧紧抓住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推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大力加强制造技术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建设,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构建新型的生产制造体系。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推动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在产业竞争中尽快使制造企业实现从“组装者”向“整合者”和“创新者”的转变,走上“追赶者”向“同行者”再到“领跑者”的发展之路。

  四、完善中国特色的运作机制。通过完善投入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靠的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通过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改变研发平台“分散、封闭、低效”状况,促进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及数据、技术、知识的共享共用,提高创新要素综合效率。通过优化政策,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人才和重要技术人才,逐步形成装备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人才高地,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通过改变创新政策导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措施,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中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总之,科技创新对于“中国制造”的过去、现在、将来,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制造”的逐步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中国制造”现阶段的发展瓶颈是科技创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靠的还是科技创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人民政协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