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制造强国战略新引擎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5-07-13
1912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当前,我国已具备了推进“互联网+制造”的现实基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深度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之举。

 

  “互联网+”推动生产制造模式变革,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日益广泛深入,推动生产制造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业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促进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等全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

  工业云平台成为新型生产设施,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工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工业大数据应用将贯穿设计、制造、营销、服务全过程,成为生产辅助决策的支撑,更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

  “互联网 ”推动产业组织创新,网络化和扁平化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新特征。通过利用互联网,工业企业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和深入,协同制造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开始出现。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营销渠道搬到了网上。供应链集成创新应用,使每个企业都演化成信息物理系统的一个端点,不同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机器运行、产品生产都由网络化系统统一调度和分派,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日益网络化实时化。

  “互联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有3种主要形态:

  一是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运维、远程监控等信息服务,实现制造服务化转型。

  二是工业企业在推广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衍生出信息系统咨询设计、开发集成等一系列专业性信息服务企业。

  三是工业互联网在应用中产生各类平台型服务业,专门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互联网信息平台服务,衍生出众筹、众包、众设等新型信息服务企业。

  “互联网+”推动产业创新方式变革,协同创新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整合了各种优势资源,形成跨领域、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互联网+”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了巨大空间。笔者认为,应大力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深度发展。

  首先,要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制定与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指导意见,绘制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加快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发面向信息物理系统研发应用的智能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相关工具。

  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组织方式。发挥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引导其加快与制造企业密切融合,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

  其次,应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和,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结合汽车、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纺织服装等行业特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智能物流管理。

  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分类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试点。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创新机制,逐步培育形成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第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革新理念,加快向互联网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开放共享的新型组织模式。建设面向制造业的众创空间,为用户深度参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鼓励引导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新型业务模式。鼓励发展虚拟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制造和产业链竞争等新型组织。

  第四,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等,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

  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提高方案设计和综合集成能力。支持融资租赁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业务协作流程,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第五,应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面向区域或全国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

  支持建设重点行业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科学研究和试验重大设施、智能制造创新设计应用中心,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着力突破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瓶颈,加快集成电路、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