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来了 人往哪走?

南方日报 2015-08-11

机器人

1090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陈学飞决定辞掉月薪5000元的机修工作。尽管老板再三挽留,但这个28岁的年轻人去意已决,理由来源于与日俱增的危机感。“厂里越来越多,一线工人越来越少,要是不转型肯定早晚被淘汰。”

陈学飞所在的唯美陶瓷是东莞最先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据报道称,该企业已经节约用工2200人,每月节约人工成本660万元。陈学飞对这一数字的具体感受是:原本需要6个人为一组的打包生产线,现在只用2个人就够了。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数量短缺等问题日渐凸显,“世界工厂”东莞大量企业开启了机器换人战略,2013年起,当地政府每年拿出2亿元鼓励企业“机器换人”。首家“无人工厂”便在东莞诞生。

如今,辞职之后的陈学飞正在一家电气工程师培训学校自费学习,希望在机器换人之后能成为“控制机器的人”。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原本机修工出身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但另一些没有技术的同事们,转型举步维艰。

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东莞劳动力市场正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制造业企业中大量一线工人被机器人取代,尤其低技能、高危险的岗位甚至有消亡之势;调试、维护和控制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需求正逐渐增加,企业直呼高薪难求。

2008年陈学飞进入唯美集团做机修工,任务是维修压砖机。当时,产品从烧成出窑到磨边抛光再到分选包装的各个工序全靠人工,有些“人满为患”。

2013年工厂大规模引进机器设备。陈学飞说,瓷砖一出炉就进入输送带送到车间,抛光切割、检测、打包等工序都在自动输送带上完成,生产线班组人数日渐减少。

让陈学飞感到有危机感的,是公司的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现在从原料到成品需要数百人,但以后只需要几个人,全是自动化生产。”此前该厂领导去意大利的陶瓷厂考察,发现意大利的瓷砖厂偌大的生产线上一个人都没有。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政策不断落地,“机器换人”正在东莞传统制造业内如火如荼地进行。尤其一些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存在潜在安全危险的岗位,机器换人的做法被诸多企业认可,效益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金属精密元件的制造过程中,抛光工艺一直是十分依赖于手艺精度的技术活,即便是有着数年经验的抛光师傅,也难以保证生产的良品率。2013年下半年,东莞一家大型手机配件生产企业投入上千万元,引进60部。如今走进抛光车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机械手取代了往日大量的抛光师傅。

该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使用机器人抛光打磨后,该车间的人力从改善前的650人降到改善后的60人,人力节约590人;产品不良率大幅降低,设备产能效率则大幅提高。按照产值换算,企业仅用了一年时间便收回了抛光车间机器换人所投入的成本。

同样地,东莞万德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也在机器换人。该公司总经理白毅松计算:一台代替单工位人工的机器,大约需要投资一个人两年的工资来购置,但每台机器的使用寿命最少有5年。由于机器可以连续工作,其生产效率是人工的1.2倍。这样一算,5年下来企业用工成本可以节约一半以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南方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