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制造 推动产业创新转型

电子信息产业网 2015-08-11

智能制造互联网经济转型

3608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同时,上海要把握“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新机遇,加快实施工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产业经济战略布局,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落实国务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发挥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合作平台作用,促进产业跨区域合作和转型升级。通过吸引总部企业,发展“众创空间”,加快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转型的品牌实力。

当前,在(Technology Innov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 Transformation即(技术革命+信息技术)×产业变革加速对接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创新、模式创新相互融合形成未来版的创新模式。我们必须看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是产业发展的坚实依托。国家制定《中国制造2025》,用3个10年时间“三步走”,争取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常态下迎接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纲领性宣言,是符合中国制造内在升级要求的重要行动指引,指明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注重发挥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市场空间巨大等优势,尽快补上工业3.0的课,搭上的快车;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以求通过“弯道超车”,实现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强国梦。

制造业是上海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支撑。上海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适应性调整、90年代的战略性调整,到新世纪的创新性调整,上海产业经济进入“非典型发展、最典型转型”新阶段。在“十三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上海要加强与《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目标、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关键平台等方面的融合对接,保持一定体量的制造业,不断提升影响力、辐射力和控制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创新发展。

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前沿布局和增强上海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将聚焦装备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层面,积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一是完善智能制造规划与政策,发布加快发展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编制智能装备等8个重点领域规划。二是协调推进国家机器人测试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上海。今年上半年,上海共成功申报9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总数名列前茅。组织智能制造“供需端”产业链对接活动。

下一步,上海将推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总结和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经验,拓展覆盖范围,加快形成“智造”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参与全球智能制造的竞争与合作。一是以应用为抓手,带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类实施流程制造试点示范与离散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应用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异地协同开发、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二是以装备为支撑,推动软硬件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装备、智能专用加工装备等智能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强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智能控制、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智能装备中的集成应用。三是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落实工业强基与核心技术创新工程、品牌与质量工程,实施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构建发挥大中小微企业、产学研用各方优势的协同创新创业共同体,鼓励制造企业与用户联合推进智能装备自主研制及应用。参与建立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系统。加快推进中德工业4.0“6+X”人才培训,推进智能制造“MOOC平台”课程教育项目等。

上海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速发展,“两化融合”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了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四新”经济培育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政府政策推动和项目支持为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信息化集成应用带动钢铁、装备制造、汽车等重点产业业务创新和改造提升,如宝钢集团通过推进EVI(供应商早期介入)模式,全面介入用户从研发到量产的各个环节。

下阶段,上海将加快编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打造产业和信息化融合升级版,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车间、智慧工厂,重点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以系统集成协同为支撑,推进企业变革创新。通过实施企业两化融合标准推广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扶持工程等,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转型,促进企业应用从单环节、自动化、信息化转向集成化、智能化、互联网化。二是以推进跨界融合为手段,提升产业整体能级。实施产业互联网培育工程、工业大数据创新工程等,以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促进制造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之间的跨界融合,加快“四新”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三是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实施协同创新支撑工程、智慧园区提升工程等,发展以产业电商、平台经济、智慧园区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从聚焦龙头企业转向行业整体提升。

“四新”是政府经济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转方式、调结构,及化解过剩产能、激活经济存量的重要抓手。发展“四新”经济要以国家强盛为己任,将产业经济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蕴含着培育“四新”的丰富机会,“四新”经济的培育将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放大对上海经济的支撑和贡献。

“四新”特点:融合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相互渗透。动态变化性,内容和形态随着最新技术和模式的突破应用发生变化。轻资产性,以知识智力资产开发和转化应用为核心,依赖核心人才团队建设。需求主导性,以消费者为核心打造价值链,消费者需求成为“四新”萌发土壤。基础环境依赖性,要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减少规制的基础环境。高成长性,体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四新”模式:再定义创意设计型、平台模式型、并购整合创新型、需求拉动型、痛点突破+跨界应用型、异业联盟型、集成创新型、迭代平移型、碎片整合型、价值链提升型、“互联网+”典型示范型、软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产业链贯通型、业态与模式创新型等。

不断拓展“四新”经济推进成效。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要尊重市场、尊重创造、尊重基层、尊重规律。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关注供给侧转向关注需求侧,打破政策玻璃门、需求玻璃门。二是通过“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人才基地”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热带雨林产业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结构、“四新”经济、园区转型、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众创空间“六联动”工作机制。三是优化政府服务与管理方式,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营商环境。推动联盟招商、平台招商、代理招商、产业链招商,政府回归到“四个服务”:服务转型、服务创新、服务企业、服务人才。加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三清单”(数据、行为、应用)、“三阶段”(事前告知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过程信用管理机制,打造宽严有序的市场环境。四是帮助“四新”企业梳理解决面临的问题。依托“2+X+17”工作机制,去年梳理提出43个典型问题,目前已经解决23个问题,13个问题争取国家部委支持,7个问题由上海相关部门完善机制和政策加以解决。今年又提出36个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已解决14个。如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限制,改进对互联网+金融、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行业的监管。

上海互联网经济特色优势明显,互联网金融、视听、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生活娱乐等领域资源不断汇集,涌现出了众多对接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创新产品。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规模和数量大幅提升,企业SaaS(软件即服务)和移动应用(在线教育、网游、动漫、电商等)成为新亮点。互联网+工业催生一批“四新”经济成果,工业云、智慧照明、、3D打印、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取得成效。

上海将加快制定落实沪版“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生产制造模式、产业组织变革、产业结构升级等引导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工业云,实现跨企业价值链网络的横向集成,贯穿企业内部层面的纵向集成,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端到端集成,提高生产和运营管理效率,以高速网络、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共享平台、M2M和频谱经济等,形成数据驱动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是互联网+智能设计。依托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公共平台,推动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发展基于制造工艺的产品模块化设计,打造相互合作的虚拟空间,实现设计智能化。二是互联网+虚拟生产。综合运用仿真、建模和分析技术,建设虚拟生产平台,促进互联网与车间的数字化、3D仿真融合,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虚拟制造体系。三是互联网+云制造。以资源及能力的按需使用为核心,推动个性化制造信息服务,发展面向工业现场的智能装备和系统,建设基于CRM的云制造平台。四是互联网+新型业态。引导C2B规模定制,发展众包业务,促进线上线下O2O融合。

制造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制造业自身调整发展和求质求新求实求进的成长能力;二是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提升贡献能力;三是制造业对未来创新发展的拉动作用;四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税收贡献等产出能力;五是制造业对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的支撑作用。

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加快,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2015年第一季度,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接近70%。上半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0500亿元,增长15%以上。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800亿元,增长18%左右。下一步,将加快促进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培育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全生产要素率特征的“拳头产品”。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基础上的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电子信息产业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