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器人 我们应关注什么

857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一个优秀的“学生”机器人背后,往往是一座促进学生智力和兴趣的“智能加工厂”。所以,在谈论机器人的时候,我们不妨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些聪明的学子,也投向正在孕育未来科学大师的“智能加工厂”。请相信,他们定能给人类带来不一样的未来。

对于,我们会关注什么呢?

也许,我们会津津乐道于它们逆天到无所不能的技能。比如,机器人会写书法,行楷隶草样样在行,铁画银钩力透纸背,还能“智能”临摹名家大师;机器人会写新闻,导入数据后,最快1分钟就能生成2000篇新闻,惊人的生产效率令人咋舌。

也许,我们还关心机器人产业的巨大前景,担心人类会不会最终要跟机器人竞争上岗。当然,我们肯定会谈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果机器人变得像《2001太空漫游》中哈尔那般邪恶残忍,人类怎么和它们相处?

然而,有一群大学生,他们顾不上这么酷炫的话题,他们的眼中,只有“可佳”。

可惜的是,就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十九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中,代表中科大出战的“可佳”在志在必得的组卫冕失败。在中国学生经常横扫各类国际大赛的时代,一个没拿到冠军的“学生”机器人,乍一听来,几乎没什么谈资。

不要被这个看似平凡的名字骗了。虽然它现在只能给人“打打零工”,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机器人的研发、制造,涉及人工智能、图像处理、通讯传感、精密机构和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技术集成。

“可佳”,可不简单。

更不简单的,其实是“可佳”背后的这群学子,以及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的进步。

科学家布鲁诺曾说过,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一场机器人大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较量,更是跨学科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比拼。翻过技术研发、难题攻克、漫长调试等关隘的中科大团队,即便与冠军失之交臂,在创新的舞台上,他们已收获良多。

当前,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机器人比赛来说,前台是科技水平的较量,后台则是创新型教育水平的比拼。作为公认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如今,国内外机器人大赛日渐红火,机器人教育也随即升温。不仅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名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今年,北京市还有200余所中小学也开设了机器人相关课程。其实,办比赛、开课程不难,难的是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学校日常的课程设计乃至教学研体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人民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