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海看到送餐机器人,李克强说了啥?

中国科技网 2015-08-26

送餐机器人李克强

1698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关注互联网的各位可能注意到了这样一条新闻:8月21日下午,一位特殊的“送餐员”走进中南海,他虽然个头不高,却能一人包揽下自动送餐、空盘回收等多项任务;他永远面带微笑,任劳任怨,能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介绍餐厅的招牌菜品。

 

  告诉你,这位送餐小哥可不是什么劳模代表,而是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送餐。哇,是不是很酷?

  看总理的表情很是专注,眼睛一直盯着机器人看。不过咱们有点纳闷,这是什么高大上的活动啊?

  再细看下去,原始是当天下午,国务院第一次专题讲座开讲,主题是“先进制造与3D打印”。主讲人卢秉恒是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也是我国3D打印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

  没有想到啊,现在连总理和国务院的各位领导都关心3D打印这项前沿技术了。

  再看一下听讲人的阵容:这是本届政府首次举办专题讲座,听讲人包括李克强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国务院各部门、中央企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同志。

  这讲座规格相当的高啊。要知道,国务院召集会议一般只邀请该领域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加。涉及到副总理级别的,一般只邀请该领域分管副总理参加。像这种国务院所有领导参加的活动并不常见。

  问题来了,日理万机的国务院领导们为何在百忙之中专题听取3D打印讲座?

  3D打印到底有何“魔力”?

  还是来听听李克强总理怎么说。

  “当今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升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我们正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用创新的手段来推动创业。”李克强在讲座开始前表示,“今天这个专题讲座就是为了增加我们的知识,启发我们的创新思维。”

  据卢院士介绍,“先进制造与3D打印”这个题目,是国务院领导亲自选定的。

  专家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总理的“用心良苦”。卢秉恒认为,选择3D打印作为首次专题讲座的内容,这与3D打印背后的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密切相关。

  这一概念由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被视为“用三个10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

  原来如此,总理关心的是3D打印背后的中国制造业。

  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就是基于理念的创新。这项只有28年历史的技术,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价为“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

  其实,李克强总理对“增材制造”的理解更加深刻。“我们国家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在许多方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运用‘增材’的方式,将对发展模式带来重大改变。不仅是3D打印,其他领域也可以围绕增材的理念认真思考,走一条推动中国产业、经济迈向中高端的发展之路。”

  看来,在总理心中,3D打印已不仅仅只是一门先进技术了,它背后所蕴藏的新的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前途,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理心中的“互联网+”是个啥?

  卢秉恒发现,李克强总理尤为关心“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结合。在讲座中他提出了“互联网+制造”和“制造+互联网”两种模式。

  李克强对此很感兴趣。他指出,“互联网+”和“+互联网”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而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必须有个关键手段,那就是“互联网+”。

  总理回忆自己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考察“华龙一号”的情景。他意外地看到,设计中心实验室只有十几个人,而通过互联网连接了20多个城市的500台终端,背后有成千上万名科研工作者。

  李克强认为,“互联网+”是关键手段,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双中高”的基本依托。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政府监管方式,营造破束缚、汇众智、促创新和维护公平的良好环境。要以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推动企业包括大企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通过体制创新增强聚集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内生创新活力,让有界的传统企业变成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平台,让广大热衷创新创造的创客和极客大展身手,使“双创”成为新动能,让更多有生命力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共同铸就中国制造业新辉煌。

  总理的这段详细论述既透彻又有深意。我的理解是,在总理看来,无论是本届政府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中国制造2025”目标,所有这些长期愿景的实现,都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利器。

  一个小小的送餐机器人,一个热门的3D打印技术,平常听的多了,你可能认为它们也没什么,但这些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一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它们在总理心中的分量就很重很重了,在总理看来,它们事关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途。

  搞互联网的童鞋们,听到这些,你们内心是不是又有些莫名的骚动和振奋?别犹豫,继续奔跑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科技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