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泉州产业转型升级 机器人进基地半年产值20亿

闽南网 2015-09-01

机器人泉州产业转型

2192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要千方百计抓“数控一代”。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促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转旧添新”、上下延伸、左右拓展出庞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此,我们要始终把“数控一代”作为引领技术创新的标杆,紧抓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推广应用三个关键,持之以恒,务实推进。

  

  上月初,泉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召开,部署泉州产业转型升级行动。随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泉州制造2025“1+3”文件的陆续下发,一场关系全市经济产业命脉的大变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的蓝图中,泉州的产业转型升级,要做好“十二字真经”:做优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这也是泉州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约1.2万亿元,其中传统产业占据半壁江山: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经营国际化的背景下,这些产业面临着东南亚等地的价格成本竞争;另一方面,国内温饱时代已经过去,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流。当下泉州的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新常态。今起,本报将寻找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人物、创新团队、示范企业,讲述他们的转型升级故事,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加入产业转型升级的“泉州军团”,再谱产业发展新篇章。

  回想起去年在恒安总部仓库工作的场景,小苏不太敢相信,同样是8月底的销售旺季,现在的工作却可以这么惬意。

  腰不酸,腿不疼,每天都能轻松下班回家,这是小苏和许多恒安员工搬到智能生产基地后的一大感受。的加入,不仅免除了传统制造业生产环境中的噪音与粉尘,更是解放人的双手,降低了大家的劳动强度。而在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纸尿裤发展部生产运营分部总经理林一速眼中,智能化的运作,更是给了恒安一个更好的未来:基地全面投产半年,产值将近2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40亿元。

  

  上午9点,阳光照进恒安智能生产基地仓管办公室,小苏和其他4名员工换好工作服,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10点左右,办公室外“滴滴”的机械手运作的声音响起,小苏操起采集器,大步跨出办公室。办公室外是广阔的仓库,它被大型的运输线与轨道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一个安检门区隔开来。轨道上几辆小车奔走着,运送三四垛的货物,货物上都有个电子扫码,上面写着“恒安纸业”。

智能设备的应用,解放员工的双手,也提升了效能

  小苏哼着歌等在安检门口,小车一停下,他便用叉车接过整垛的货物。此时,手中的采集器派上用场,“滴滴”一扫描,电脑上立即显示出货状态。扫描完毕,小苏掌控着叉车,将货物运载到货车旁,指挥货车人员开动搬运。

  看着货车人员搬运,小苏的脑袋开了会儿小差,回想起去年在恒安总部仓库工作的场景。同样是8月底的销售旺季,当时他和十几名员工每天都要忙到晚上9点多,不断奔跑在各个仓库通道中,手推板车,跑上跑下搬运货物,36℃的高温下,衣服都被汗水浸湿。

  “现在只要跟踪机械手和小车,看着它们把货搬出来,再用叉车运到外面的货车上,就可以了。”在恒安干了十几年的老刘,来到智能基地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每天不用爬上爬下,100箱的货,只要机械手和一辆小车配合,10分钟搞定,“腰不酸、腿不疼,轻松下班回家”。

  

  恒安智能生产基地,2013年10月投建,2014年10月卫生巾设备投用,次月纸尿裤设备投用。智能化给了恒安一个更好的未来:基地全面投产半年,产值将近2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40亿元。郑新聪书记两次到恒安智能基地考察,也对智能生产设备与仓储运输设备点赞。

  恒安的脚步还在向前。目前,基地有17条生产线设备,卫生巾设备11条、纸尿裤设备6条,还有2条生产线预计9月上旬投入使用。实际上,机器人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走进先人一步的恒安智能基地,很多细节都能给人留下启发。

  工人不好招,机器来替代,林一速对此有直接的体会。恒安这样的规模,在旧厂至少需要1000人,但在智能基地却不到500人,“机器人能24小时工作,入库车间无需人员操作,而出库车间5个员工就绰绰有余”。

  智能基地的立体仓库,更是一绝。“这个彻底颠覆之前的平库模式,整个高度有24米,是原来的3倍,相当于同样的仓储用地,能多装两倍货物。”林一速说,3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其中立体仓库共2区,每区库容达5904平方米。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么高的仓库,全部实现智能设备取件与入库安置,不需要搬运工上上下下放件与取件,只需5台智能机械手、2套有轨小车和10台双立柱式的堆垛机,即可彻底解决入库与出库问题。以2000件货物计算,需要搬运工不停歇、上下搬运两天,但有了机器人加盟,一天就能全部出库。出货快了,订单便不会积压,效能也就跟着提升。

  “整个过程,全部电脑点击操控,仓库也不允许人员进入。”林一速说,根据任务量的多少,系统还会自动发出指令,安排相应的小车运送,多余的小车则退至检修区;投入系统的小车,无任务时也会自动停止并保持待命状态,节省耗能。

  

  《关于发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经过省认定为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的数控技术产品,省上对属于国内首台的按不超过销售价格的60%、属于省内首台的按不超过销售价格的30%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在原理、结构、性能等方面有较大创新的首台数控装备,按照开发经费的30%给予企业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经过新认定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最高分别给予不高于100万元和50万元的补助。对加大实施数控和智能技术研发投入的企业和单位,最高给予200万元补助,并按照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提出,到2020年,泉州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制造业大市。每个迁移产业集群建设100条以上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全市建设30个示范性数字化制造、10个示范性智能化制造的车间或企业。

  今年上半年,全市已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1.61亿元,比增9.5%,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87.86亿元,比增13.7%。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闽南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