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写稿引出话题

新华网 2015-09-14

人工智能机器人创造力

1052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近日,腾讯发布Dreamwriter撰写的财经新闻,引起了公众关注。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能否进一步取代人类脑力劳动,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贺樑主要研究大数据分析与知识处理、机器问答等领域。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肯定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好”。软件写新闻报道不新鲜,美联社从去年起使用WordSmith软件生产内容,平均每月能写1000篇稿件,主要是财经新闻。它能根据财务报告、证券市场数据等生成财经新闻,与Dreamwriter原理一样。“但是,要求机器人写出那种声情并茂、有思想深度的报道,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做不到。”

  贺樑分析说,人工智能软件是根据程序工作的。如百度“度秘”、微软“小冰”机器人,之所以能回答用户提问,主要靠两大功能。一是自然语言理解。第二个功能,是在互联网上搜索答案,寻找问题的匹配项。互联网上信息量巨大,计算机软件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匹配,产生“智能”效果。

  人的许多创造性工作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完成。例如,服装设计师可使用某种软件,搜索近期流行的一系列服装式样,并对其中的时尚元素进行提取、拼接,设计出一款新的服装式样。

  计算机的这种功能可以被视为“具有创造力”,但比人的创造力低一等。在贺樑看来,人脑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还很神秘”。许多科学家在研究模拟人脑活动,希望让计算机的创造力向人靠拢。如IBM正在研发神经网络计算机,已研制出一款模拟人脑的芯片,它包含100万个神经元芯片、2.56亿个“突触”,功率仅有63毫瓦。

  

  从事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表示,要回答“人工智能离创造力还有多远”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创造力?对于人脑的创造力问题,心理学和哲学界还没有统一理论。“如果我们希望有朝一日人工智能可以媲美人脑的创造力,就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神秘化,用‘悟性’、‘灵感’来解释创造力,而是应更深入地研究人脑创造性思维的机制。”

  研究表明,大量创造性思维和隐喻、类比推理有关。门捷列夫借助扑克牌来探寻已知元素规律,做梦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就包含感性隐喻和类比推理。计算机程序如果能模拟这种过程,就有可能具有更大的创造力。而且,计算机运行速度快,对研究目标永远专注、永不疲倦,一旦按照创造性程序运行,其结果可能是惊人的。

  “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要取得革命性突破,应该对创造力本身及其算法做更深入的研究。这涉及3个学科:心理学、概率统计学和哲学。”徐英瑾说。可以预见,软件机器人将进入更多原本属于人的工作岗位,但如果要从事创造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则有待基础理论的突破。

  谈到这一进程的社会影响,贺樑认为,当一部分岗位归属机器人后,被取代的人力完全可以转移到新的岗位,就像工业时代到来后,大量农民转行当了工人那样。徐英瑾表示,机器人进入各个行业后,可以“倒逼”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而不能按部就班,“所以这未必是件坏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新华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