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拟采购进口手术机器人 以后看病还找专家吗

2722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未来,让医生看病也许会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当前机器人医生做手术,正在城市大医院流行。手术托付给机器人,你放心吗?当机器人能够做手术,以后看病还用再找专家吗?

  

  全国首例机器人肾切除手术和山西有关——为让患尿毒症的儿子重获新生,临汾61岁的老父亲捐肾救子。为把对供体的损伤降到最低,西京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0月29日为其实施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供肾切除术。

  达芬奇机器人优势在哪?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袁建林介绍,达芬奇机器人身高1.8米,长着“三头四臂”,即拥有3个操作平台及4只机器手臂。虽然它的手臂很庞大,却能在患者体内自如操作。其自身的三维视野、智能消颤和灵巧的机械运用,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超越人手的旋转极限和人眼的视觉角度局限。

  此次手术,通过在患者腹部开四个直径8毫米大小的创口,让血管、组织结构等都通过机械手臂上的摄像头,放大20倍后显示在监视器上。在袁建林的指挥下,机器人自如、精确地进行肾脏游离和血管分离,最后完成肾脏切取,紧接着就成功地实施了换肾手术。

机器人补心手术切口不到1厘米

  今年3月30日,武汉两家医院成功用达芬奇机器人完成了两台高难度心脏手术。第一位接受手术的是一名22岁的小伙子。他在入伍体检时,查出患有瓣膜重度返流合并房间隔缺损,需要修复心脏瓣膜,这在心外科属于难度较高的手术。随后,机器人对另一名24岁的女性先心病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

  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做手术时只需在肋骨缝隙开3个小口,它的“迷你”胳膊就能伸进去操作。与传统手术至少20厘米的切口相比,这次每个切口都不到1厘米,创可贴就能盖住,术后不到一周就能出院。与其他器官相比,心脏是不停跳动的,手术难度不言而喻。“‘达芬奇’有一套智能感应系统,能根据心脏跳动情况,精准判断手术操作时机,比人手操作更安全”。

  此外,以往这类手术至少需要输血400毫升,机器人手术则完全不用输血。

  

  “你看过木偶戏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教授王国民将达芬奇的操作原理比作提线木偶。“它特别适合在人手难以施展的狭小空间里工作。”王国民这样归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特点。

  而这一优点也让泌尿外科成为使用达芬奇最多的领域。他介绍说,例如前列腺,位于尿道和膀胱接口处,部位很深,传统的开放手术需要很大的切口,但机器人手术只需开几个1cm左右的小孔,“出血量一块纱布就能搞定”。在美国,目前超过90%的前列腺癌根治切除术由机器人辅助完成。

  如今,机器人手术几乎涵盖了外科所有科室。泌尿外科的膀胱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胃肠外科的胃切除、结直肠切除,妇产科的子宫切除,五官科的咽部肿瘤手术,都能看到达芬奇的身影。在韩国,达芬奇最受甲状腺患者的青睐。它通过双侧腋窝或乳晕进入切除肿瘤,脖子上的疤痕再也不见了。

  有了机器人就不需要老专家了吗?王国民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在操作机器方面,我确实‘玩’不过年轻人,但临场判断仍然需要积累的经验,这方面我肯定比他们强。”他说,机器人手术归根到底由人主导。“机器人做手术再高明,也是在人的控制下。因此,机器人不会代替医生。比如,达芬奇机器人是医生通过操控主机,让机械手臂模仿人的动作,即医生要求做什么动作,它就执行什么动作,一点误差也不能有!”手术机器人使用日渐增多,并不意味着今后将会取代外科手术医生,而是对操作机器人的医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技能要求。未来“大腕”专家的价值将主要体现在手术设计上。比如,这个手术怎么做,何时做、从哪个方位做让患者获益更多等。

  

  从2006年引进第一台达芬奇到2015年5月,国内累计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15358台。达芬奇的“手臂”只有10条“命”——装在机械臂远端的手术器械在使用10次后就需强制性更换。机械臂的每一次使用都会被系统记录在案,10次过后,机器将自动锁定,无法操作。“不换也得换,确实有点浪费。”王国民认为,这虽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却意味着患者必须为这份国内医保报销尚未覆盖的费用埋单,“如果能增加使用次数,耗材费应该能降低不少。”

  在上海,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加3万元,这构成了达芬奇手术的基本价格体系。在南京,患者需支付约为1.9万元的开机费,外加术中实际耗材费,一般约为1万至3万元不等;一些新开展该手术的医院为了支持达芬奇手术,最初的手术全免费,有些会收半价耗材费。

  用机器人医生做手术,是否比传统手术贵很多?用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手术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如此推算下来,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总体治疗费用。

  

  在达芬奇手术最成熟的美国,从2013年1月至11月,共接到3697起达芬奇手术的不良事件报告,而在2011年和2012年,这一数字分别为511例和1595例。绝大多数不良事件报告是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但也有少部分是设备本身的故障导致了患者的受伤甚至死亡。

  当前,媒体报道机器人手术后患者并发症高。由于医生亲自上手做手术,能直接感受到患者身体组织的质地、弹性;机械臂则缺少触觉反馈体系,且无法完成对症下手;至于医生上手做手术,究竟使用多大力度,则凭借自身的经验与视觉上的判断。

  比如,机器人手术中最基本的缝针打结,判断结是否打紧,只能凭眼睛看。下一步要研发有“感知能力”的机器人医生,即力求让机械手臂具有触觉反馈机能,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另外,机器人医生做手术需要依赖导航技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生的操作问题,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导航使用方法,以避免临床中出现误差,这需要经过严格训练。

 

  截至2015年3月,中国国内共有37台达芬奇设备。

  记者从山西招标网上看到,今年6月15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拟采购进口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拟采购产品金额348万美元,申请理由是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外科手术的创伤程度,同时可以达到传统开放式手术的治疗效果,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输血机会,促进康复,减轻手术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该系统可对内窥镜器械进行精确控制,特别是可以开展与心脏内科积极协作,应用介入方法及微创外科手术的一站式杂交手术新技术。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机器代替人工,正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据中新社9月21日电,江苏省昆山市100多家制造业企业,半数以上准备着手“机器换人”项目。如果中国的工厂都使用机器人,是否意味着未来很多工人将面临失业?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机器换人”并不意味着机器和人“抢饭吃”,主要还是填补生产空缺。

  现在,机器人代替人工大规模普及还不现实。首先许多工业生产阶段还需要人手工操作。其次,机器人从生产到完美的使用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生产、安装、磨合、生产线的改造都需要时间,短期内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由于技术原因,现在机器人大多还停留在汽车、家电、IT电子、手机、导光板领域的点焊、喷漆、组装搬运及自动化生产线方面。当机器人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成本下降的时候,普及率就会上升,到那时机器人可能会进入更多领域并取代人工操作。“机器换人”,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将过剩,制造业将出现结构性失业。因此,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要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尽量减少阵痛,增加就业渠道。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劳动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生活晨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