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替代工人,到底谁是赢家

中国机器人网 2011-08-05

机器人工业机器人

1611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7月29日,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深圳出席员工联欢晚会时对媒体表示,目前富士康有1万台,明年将达到30万台,三年后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将达到100万台。未来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取代工人。中国制造业使用代替人力的趋势已现端倪,令人不禁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过的“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这场PK涉及到管理革命,那么到底谁是赢家呢?   企业家视角   应对人工成本上涨的好办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总认为,人工成本上涨已经到了让企业不能承受的地步,“这样下去,我的企业再挺也就是五年,成本太高了。一个电焊工的年薪已经涨到五万多元,我们预计未来5年还会有年均10%的涨幅,采用机器设备来代替掉一部分人工,是一条解决用工难题的捷径。”   早在2009年,这家企业就启动了“引进机器人代替部分焊接工人”的计划,目前已经从日本购买了38台机器人自动焊接机。这位老总说,公司在日本考察了三个公司,最后决定购买OTC公司的产品,每台机器人折合人民币30万元,可以代替6个电焊工人的工作,“一个工人操控一个机器人,实行两班制,每天开动16个小时,负责自行车上所有的焊接部位,和人工产品相比,机器人做出来的部件品质更加均衡,质量更容易掌握。”   因为国际石油价位居高不下,加上低碳环保理念的流行,和去年相比,此企业的环保产品订单量同比又提高了20%。这个企业老总透露,目前公司焊工数量还有200多名,但随着用工荒在逐年加重,再加上考虑到管理上的难度和人员流动量大的特点,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内,将机器人自动焊接机的台数增加到100台,取代焊接环节80%的人工。   有些工作,机器人干不了 ()   长期从事制造业的林先生认为,虽然机器人管理成本降低,但是有些工作,机器人干不了。以富士康为例,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的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   机器视觉制造商美国康耐视有关人士指出,从理论上讲,目前中国电子制造业50%的工序都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但实际上大规模投入机器人的资金需五年才能收回成本,且涉及到生产线工艺流程的改变。因此,即便对于成熟的电子制造企业,用机器人替代工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专家观点   一场新机器革命到来了   针对机器人进入生产线的问题,企业战略规划专家冯春栋认为这是一场新机器革命!从全球的工业发展来看,目前,汽车工业和电子行业是最为广泛的领域。在汽车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设备,各个部件的生产几乎都需要工业机器人的参与。除了精密度要求较高的汽车和电子行业,目前,包装业、食品业、纺织业、机械装备业等传统工业领域,也开始有大量工业机器人进入流水线。同时,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更新,如新型可实现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式控制,而随着感应系统、视觉应用系统的完善,不少工业机器人已经可以无人化生产。这场机器人革命按照经济学解释就是资本取代人工的过程,劳动力短缺是长期趋势,企业必须要有长期的应对策略。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善于用机器替代人工,尽快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换代,以此减少对日益昂贵的人工的依赖。   机器人的管理成本更低   高级人力资源师王彦博认为,很多企业考虑用机器人,并非资金成本的问题,而是考虑管理成本。跟人工相比,显然机器人管理成本低,不用担心什么情绪、心情之类。在人力密集型企业很适合采用机器人。从管理学角度讲,讲这种机器人就是没有情绪的工具,在人力密集型的生产线上,显然更受老板欢迎。   不过,他认为工业机器人相对劳动力主流尚不具备成本优势,替代现象主要发生在局部工种,而且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有利于扩大就业。从短期看也未必会形成突出的替代效应,从长期看则是正面的。 中国机器人网()   首先,从局部来说,确实会对部分劳动力产生替代效果,但是我们要看它替代的是哪一部分劳动力,可能是简单劳动力,而且正是现在供应短缺的那一部分,因此不会造成很大的失业,反而正好可以解决局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其次,从长远来看,机器替代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单位劳动创造的价值更高,有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最终会有利于就业的扩大。机器替代工人是一个大趋势,但它是个慢慢的、渐进的过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机器人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