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时代: 从人口红利向“机器人红利”转变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5-11-02

人口红利机器人失业率

2783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记者: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 互联网+“双创” +“中国制造2025”, 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您如何理解李克强总理的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哪些意义?

  彭兴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已成为人们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共识。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率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强, 经济增长的动力必须从过去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正如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的, 要打造中国经济的 “新引擎” “双引擎”。

  总理提出的观点, 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 其中包括实现中国新工业革命的中期目标和路径。 这无疑会加快中国经济从劳动力成本优势向技术升级直至技术优势的转变。 在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 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行渐远之际, 互联网+“双创” +“中国制造2025” 开始深入中国经济的骨髓,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经济自身的造血能力和免疫能力。 这是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之所在。

  记者: 您认为新工业革命有哪些基本特征?

  彭兴韵: 新一轮工业革命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 基于自动化、 智能化的生产; 其次, 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生产。 可以说, 此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动化、 智能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 现在正在全球范围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则是以3D打印、 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手段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当下的生产技术革命, 集中体现为信息化、 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的出现和广泛。 机器替代人将成为生产的基本趋势。 这意味着劳动力在产业分工中不再是重要因素。 据统计,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54%, 珠三角的无人工厂正在兴起。 据报道, 位于东莞的长盈精密公司实施 “机器换人”计划后, 公司80%的工序实现无人化。其已实现的机器换人, 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8名工人。 更重要的是, 机器人生产的产品, 次品率更低。 这是 “机器换人” 计划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机器换人” 计划正向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中心席卷而来。

  

  记者:与之前的工业革命相比, 新工业革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哪些影响? 是否会加剧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彭兴韵: 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讲过, 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 不仅工人之间要竞争, 工人还要与机器竞争, 机器化生产的兴起会夺走工人的饭碗。 每一次技术革命, 都会形成摩擦性失业。 不过, 回顾过去的工业革命,并没有发现机器化和流水线的生产组织方式导致持续的高失业率。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机器和资本的生产本身, 仍然还需要工人, 机器和资本还需要劳动力的操作和控制, 所以任何一条生产线都离不开工人; 其次是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应用, 工人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最终需求的增长会加快生产———收入———消费的循环流转, 更大规模的最终需求则提出了更高的生产和劳动力———资本投入的需求。

  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显然不同于过去既有工业革命对就业的影响。 过去的工业化把劳动力从单调、 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新技术的出现, 在淘汰部分劳动力的同时, 也创造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劳动力需求。 随着的兴起, 工厂里的机器不再需要工人来操作, 而是由智能机器人来操作; 在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行业, 都由机器人在工厂完成建筑模块的生产, 然后再由机器人叠加和拼接; 像餐饮之类的服务业, 诸如上菜、 收盘子、 洗碗等许许多多的工种都可由机器人来完成; 甚至像一些智力密集型的产业, 机器人参与的程度也越来越广、 越来越深。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 此次工业革命与过去的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因此, 我判断, 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兴起, 智能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地涌入 “工人阶级” 的队伍, 作为自然人的劳动力市场会发生真正的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 未来千千万万的人会成为无业者。 高失业率将成为机器人生产下的新常态。

  记者:届时,失业率或就业率是否还是判断经济增长与否的重要指标?

  彭兴韵: 传统上, 失业率一直是判断宏观经济繁荣或衰退的重要指标, 也是决定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重要指标。 失业率高 (更准确地说, 是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 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衰退, 需要刺激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失业; 反之, 失业率过低, 意味着资源过度利用, 经济增长高于潜在增长率, 这时会有通胀, 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在过去的生产要素组合中, 失业率的变化与宏观经济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 在机器人广泛参与生产和服务的新工业革命中, 亿万工人会被机器人排挤出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闲置会成为普遍现象。 过去由工人干的活, 现在全都由机器人来干, 生产依然是繁忙而繁荣的。 失业者众多, 并不意味着资本和资源的闲置、 经济凋弊。 因此, 随着机器人生产逐渐普及, 失业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会大大弱化。 在机器人生产下, 劳动力不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成本也将只是生产 (可变) 成本的极少部分, 因此, 失业率不再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相关。

 

  记者: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减少新工业革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低层次劳动力的冲击?

  彭兴韵: 新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各行各业都会出现,社会生产和服务会越来越向资本集中。在新工业革命中, 制造业的竞争完全在于创意和技术, 而不在于低成本的劳动力; 相反, 若不能迎头赶上新工业革命的潮头, 过去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反而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全球制造体系中的竞争力会很快消失。 鉴于新工业革命中, 受冲击最大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 失业会成为普遍现象,但机器人生产又会创造足够丰富的物质产品。 为了保障那些被机器人挤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的生活, 就需要建立适应新工业革命的政府再分配体系。

  经济的市场化改革需要 “小政府”,但在机器人生产并以此组织新的生产体系的环境里, 政府在生产领域中的组织和分配资源功能被弱化。 而在分配领域, 则需要更有效率的 “大政府”———政府向资本征税, 再通过转移支付, 救济被机器人挤出就业市场的人们。 他们拿着政府转移支付而得到的收入, 购买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由此形成生产———收入———消费的循环流转。 由于机器人不知疲倦地生产和工作, 即便给它们低待遇, 也不会罢工, 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不会因为人们不劳动而匮乏。 相反, 物质产品足够丰富多彩, 被机器淘汰下来的人们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有的是闲暇和轻松的心情。

  当然, 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创意, 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出路。

 

  记者:在新工业革命时代, 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忧是否再无必要?

  彭兴韵: 在新工业革命时代, 如果还有人口红利的话, 那它的意义也完全不同了。 过去我们所讲的人口红利, 核心意思无外乎两个方面: 适龄劳动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为制造业赢得了劳动力成本优势; 适龄劳动人口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 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供给。 简而言之, 过去我们讲的人口红利, 主要是把人作为生产者这一角度来理解的。

  但是, 由于机器人生产体系中, 劳动力在生产要素中占比会下降到极低的水平, 劳动力成本对分工的影响力会大大弱化。 因此, 我们过去所说的人口红利在新工业革命中将变得没有多少经济意义。 这提醒我们, 如果仅仅立足于过去的人口红利来反思现在的人口政策, 对我们未来的经济增长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未来制造业的高地, 不再是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而在于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其普及。 因此,我认为, 未来的增长应当从人口红利向“机器人红利”转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劳动保障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