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来了,您会雇佣机器人还是人工?

重庆日报 2015-11-16

机器人新常态经济学

4173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一个工人搬一个货箱要花6秒钟,但机械臂能一秒搬一个。而且,可以连续工作,它永远不会疲惫或像人一样会受伤,当然也不会提出任何要求。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愿意雇用人,还是用机器人?

  不错,机器人已经在与人抢饭碗了。不过,你会以为它只是在威胁仅需要较低教育和培训水平的低薪工人吗?你会以为即便它抢了这些人的饭碗,我们的社会依然能创造出足够多高技能、高工资的就业机会来吸纳这些被“释放”出来的工人吗?

  在《机器人时代》中,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认为,情况并非如此。

  智能机器能否有一天侵蚀我们的工作,揽去经济运行的大部分工作,要由未来的技术本质来回答。

  事实上,信息技术在许多方面加速发展。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光纤线路传导的数字信息量、软件算法效率……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如今都有了指数级增长。

  何为指数级增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往一个银行账户存入1美分,之后每天将账户存款加倍,第二天你将有2美分,第三天你将有4美分,你四天你将有8美分……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你将拥有超过100万美元。这样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除了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福特认为,信息技术还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信息技术已经演变成一种真正的通用技术。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不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二是信息技术涵盖了智能技术。没有人会说今天的计算机接近了人类的一般智力,但计算机越来越善于完成专业化、常规性和可预测的工作任务,它们有可能很快超过目前正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

  这是因为,机器、特别是软件程序可以很容易被复制,在很多情况下,复制它们的成本比雇用一个人要低得多。

  试想一家大公司能够培养出一个员工,然后将他克隆成一大群员工,他们立刻拥有了该员工的知识和经验,还能从此时开始不断学习和适应新形势,那么,计算机将不再是提高他们工作效率的工具,而是成了他们的替代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和先进的自助服务技术被采用,不光是对于低工资、低技能的工作,就连高工资、高技能的工作,机器人时代也即将来临。

  9月10日,当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出自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之手、有关我国CPI数据的新闻报道,在国内引起了轰动。机器人写稿,在国内算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在国外已并不新鲜。

  福特在书中写到,早在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智能信息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发的一款叫“StatsMonkey”的机器人,就自动编写出一篇体育赛事的报道。而且,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还融入了体育记者会加入的各种关键要素,关注比赛的关键点和关键球员。

  次年,他们在筹集到风险投资之后,成立了一家自动写作技术公司,将这项技术商业化,并建立了更强大、更全面的人工智能引擎“鹅毛笔”。它不仅将目光投向新闻行业,还被设计成一个通用的分析和叙述写作引擎,可以创作出各种高质量报告。

  所以,不要以为机器人只是影响蓝领的工作,在作者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大步迈进,记者、律师助理、甚至电脑程序员等所谓的“好工作”都变得岌岌可危,他们将被机器人和智能软件取代。

  蓝领和白领工作蒸发,就业竞争加剧,失业率开始无情上升。这样的结果是,大部分的消费者可能缺乏相应的收入和购买力,以致无法刺激对于持续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需求,因为机器可不会出门消费,而节俭却成了人们生存的必需。

  工人也是消费者,当他们削减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

  全球自动化趋势正加速到来,我国的工厂已经在积极引进机器人和自动化,福特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将是机器智能和自动化带来的冲击,正在转型的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走上与欧美国家相同的道路。而且,工厂就业率的下降甚至有可能比美国还要迅速,机器人带来的冲击可能还要大。

  这是因为,即便美国工厂的自动化进展与新技术发明一样快,但中国的制造业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直接简单地从国外引进领先的技术。

  为了让这种转型不引起失业率的增加,中国不得不在服务行业雇用不断增加的劳动力。

  但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典型道路是先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上富起来,然后再过渡到服务型经济。随着收入的增加,各个家庭一般将收入大部分都花在服务业上,因此有助于在工厂部门以外创造就业机会。

  中国如今所处的时代背景却已经有所不同。在机器人时代,机器和软件将越来越多地威胁到不只是制造业的就业,还有服务业本身的就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人行业将与大数据、移动通信等进行跨领域技术融合,基于服务创新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也许很快就要到来,而此时中国尚处于向富裕国家过渡的进程中。所以说,中国面临的挑战或许更加艰巨。

  不过,福特也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虽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崛起给中国带来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机会。中国有很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如人口老龄化、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等,虽不能说机器人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但是机器人会与其他问题相连接。很多分析家预测,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其能否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将对整个世界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以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为代表的23位著名经济学家,围绕近年来人们热议的经济现象,在《新常态改变中国》一书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作出了解读,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一读。

 

  早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就有学者开始用“新常态”描述危机后的金融和经济特征。2012年我国学者也提出了“7-8%的增长速度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更有学者深刻地指出,经济新常态对经济决策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是,放弃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

  不过,《新常态改变中国》一书中的观点更让人醍醐灌顶。如李稻葵从全球视野角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压力下,经济社会体制和政策“向左转”,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对市场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约束,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有所加强。而新兴市场国家在低增长时代寻求经济体制改革,简言之为“向右转”,试图为新一轮的增长创造一个制度基础。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他认为一些潜在的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将决定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表现。

  管友清则提出,过去十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处于上行通道,决策者更倾向于从需求端入手,通过大投资,放宽货币实现总量宽松,刺激经济,弥合产出缺口,这种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如善下猛药,打抗生素,见效速度快,但治标不治本;未来十年,政府将采取类似中医疗法,面对疾病,摒除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休养生息,增强身体免疫功能,凭借自身力量克服疾病,消除病根。

  凡此种种经济学者的见解,就笔者看来,有好几点是共识,一是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旧稳态调整到新稳态的过程,也就是从过去30年平均10%左右的GDP增速逐渐过渡到更为持续、健康、均衡的增速上。二是结构调整的共识,如果解决好结构失衡导致的需求不足问题,中国经济增速也有可能不必面临大幅度的下调,结构调整是否到位是检验我们应对新常态的关键之点。三是新的增长动力结构的共识,投资、规模、粗放要逐渐让位于改革、开放、质量、创新,把握住新常态转型的新方向。在认识上的分歧也是存在的,比如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在何处探底?

  究竟什么样的速度范围是新常态的特征?笔者认为,中国之大,各省情况不一,所处发展阶段各异,对纯数据的讨论没有太大的意义,核心还是在结构质量上。如果是创新驱动促进了结构调整,什么样的速度我们都可以接受,反之继续走老路,上规模,以负债救活僵尸企业,再高的速度也毫无意义。

  毫无疑问,书中回顾了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并给出了一定的分析,但未来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动力。对此经济学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以下观点十分中肯。

  魏杰从产业角度提出政策调整应关注四大产业。首先是房地产业。在房地产的调整上要弄清政府与市场在房地产业上的各自职责,房地产业涉及消费投资,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建设保障性住房,通过人大立法新设立房地产税,其余都应交给市场。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科技进步,新兴产业会不断涌现,2014年国务院提出了七个代表了近段时期新兴产业大方向,但是如果每个省都集中发展这七个产业,如果没有技术研发的障碍,势必形成新的产能过剩,新兴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战略性的,是因为它们的技术周期较长,就以国务院发布的七个产业为例,包括有13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有关部门统计,到2030年这些技术都可能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七个产业的周期大致有15年左右。第三是服务业。消费服务业近年面临业态革命的冲击,从技术角度就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网购冲击,从经济角度就是以营销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其中其实有些问题我们应该有前瞻性,防止新业态走歪路。第四是制造业,过剩产能基本集中在这个领域,这可能是结构调整的难点,因为领域宽泛,吸纳的就业者就多,同时其调整涉及到技术水平问题,所以调整的周期会相对比较长。在宏观层面的动力还涉及到区域一体化,城镇化以及采用改革开放的手段建设自由贸易区等。

  与此同时,“在微观运行层次,公平的市场环境更为重要。”傅蔚冈认为,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我们近年十分推崇的混合所有制能够大幅度降低投资成本,可以改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可以为政府筹措财政资金。但他认为并非“一混就灵”,因为现实存在的许多股份制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很低下,如果公众公司都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对于非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有什么理由乐观呢?所以,包括改造国企在内的微观层面,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为重要。

  新常态下的新动力显然是个集合体,学者们只要转换一个视角就可以引发出新的动力体系,但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创新驱动是新常态下的最基本的动力,30多年前我们以改革的姿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了活力,赢得了高速度的发展。今天我们要以全面改革的姿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能进一步释放活力,使整个经济发展上升到一个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层次。30多年前我们更多的是以模仿引进的方式在消化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今天我们的产业层级已经到达相当的层面,必须以创新驱动为基本方式来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通过灵敏地洞见改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力量,马丁·福特把自己推到了讨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经济未来的中心。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研究专家、《大数据时代》作者)

  马丁·福特的《机器人时代》是一本非常重要、及时且知识渊博的书。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还有“物联网”正在改变经济的各个领域。智能机器将要带来的是一个享有繁荣、休闲、医疗保健和全民教育的世界,还是一个充满不平等和大规模失业,且富人与穷人之间、机器与工人之间战争不断的世界呢?福特并没有说他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他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高度透彻和概括的讨论观点。

  ——杰弗里·萨克斯(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悲观主义者们相信技术会损害就业。但马丁·福特非常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对于就业来说,今天的自动化技术比以前的技术创新更具破坏性。每个关心未来就业的人都必须阅读这本书。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英国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名誉教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重庆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