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人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深圳商报 2015-11-18

机器人人口红利

1134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前不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生不生二胎,成为坊间热议话题。这也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舆论一致认为,人口政策的密集调整,和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有很大关系。

  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远远低于2.1的更替生育率。这不仅意味着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少30%,也预示着中国社会未来养老的负担将加大。另一方面,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几十年的超常增长功不可没。但自今年上半年起,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增长几近停滞,劳动力人口的总量数十年来也开始了首次下降。尽管中国的人口红利尚未释放完毕,但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就剩十余年了。

  说了这么多人口政策的事,跟高交会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因为一种新的“人口红利”正在本届高交会上蓬勃生长,这就是产业。

  其实,近几年来高交会上都有机器人产品亮相,但没有哪一次比得上这一次规模大,本届高交会为此专门设立了机器人分会场。更让人欣喜的是,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化正在加速,领域正在拓宽,除了工厂车间,机器人还可以在服务业、医疗领域和家庭中大显身手。比如,把用于搬运的加以改造,就能在餐馆里提供上菜服务。过去,过高的生产成本阻碍了机器人的市场应用,如今由于市场的扩大,成本开始降低。有公司声称,明年1月将推出万元左右的家用机器人,可以完成住宅清洁、操作家用电器、搀扶老人、拖动家具等多种工作。相信在规模与成本的相互作用下,机器人产品将迎来市场爆发期。

  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机器人产业正在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首先,机器人的广泛运用能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节约劳动力也就意味着增加了劳动力。其实有些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在国外企业早已得到成熟运用,中国企业为什么不用?因为人工便宜,犯不着用。现在再算账就不一样了,有一家制表企业花了40万上了两台机器人,负责压铸和搬运,结果发现,不到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而且这些“工人”不会辞职,且都是“技术熟练工”,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也得到提高。因此,很多大型制造企业都开始以机器人替代工人,比如富士康曾宣布将在5年内引进100万台工业机器人,格力集团的理念是能用机器人做的就不用人工,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总量减少的倒逼。

  其次,采用机器人能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易患职业病的岗位,比如喷涂车间,换上机器人,就能采取封闭生产方式,既防止了污染,提高了产品精确度,也免去了因工人身体受损而赔付赔偿金。保护了劳动者的健康,他们就能工作得更久。

  第三,长期施行的一孩政策使得许多家庭面临着夫妻俩要赡养4个老人和1个孩子的难题,不仅是家庭,整个中国也日益走入老龄化社会。机器人介入养老服务,能为社会释放出更多劳动力。

  调整人口政策以挽回人口红利,见效慢且未必能完全实现政策目的,但让机器人创造新的“人口红利”则可控得多。因此,机器人产业为本届高交会所高度重视,反映的不仅仅是产业动向,或许还有更深的用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深圳商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