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借道特种机器人进军智能装备产业

中工网--《工人日报》 2015-12-25

机器人中信重工智能装备

2276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开诚已经研发出履带式平台,搭载的功能不同,推出的就是用途各异的机器人。”12月18日,在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揭牌现场,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章法为大家描绘了如下灭火救灾场景:

  “先派消防机器人‘老大’去侦察,除了近距离勘测火情,还要检测有害气体成分,如果发现有人员伤亡,后方即可获知并马上派机器人‘老二’去把人背回来;然后,根据‘老大’传回的信息,派‘老三’出马,它的任务就是灭火。”

  这种犹如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借助开诚智能的消防机器人,即可成为现实。

  

  近年来,中信重工一直在战略转型的路上前行。这家公司,是中国重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之一。

  “当制造能力发挥到极致后,再发展就必须要跳出‘制造’看‘制造’。”2014年,涉足工业专用变频传动系统,中信重工成功实现了向电力电子行业的跨界发展。当时,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告诉记者,这是自我革命,更是要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探寻新路子。

  就在两天前,中信重工刚刚完成收购唐山开诚电控设备集团有限公司80%股权的转让交割。利用资本市场完成了国内首单并购业务,中信重工所欲何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进军智能产业,借助智能装备产业建立企业转型发展新优势。”任沁新在揭牌仪式上说。“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发布后,装备企业面临着如何融入现代技术和新工业浪潮的考题。而进入机器人产业,就是路径之一。

  自从世界制造业跃上“智造”高台再次出发,机器人产业炙手可热。德国“”和美国“再工业计划”,皆与机器人相关。今年,“中国制造2025”被作为国家战略写入“十三五”规划,机器人产业自是核心之一。

  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然而,机器人市场主导地位已经被发达国家占据,被称为“四大家族”的4家机器人企业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约50%以上。在主要于工业生产的市场上,受制于国外技术先进、研发历史悠久,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大多沦为关键件和核心件依赖进口的机械加工厂,巨大的中国市场,面临再次成为跨国公司领地的危险。

  避开已成红海的惨烈市场,是任沁新带领企业进入新领域的原则之一。“绕过工业机器人市场,进入运用前景广阔的特种机器人领域,是合适的选择。”他说。

  民营企业唐山开诚就此进入任沁新的视线。

 

  “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唐山开诚迈上了更大的发展平台。”揭牌现场,唐山开诚创始人、现任开诚智能董事长的许开成高兴地说,他终于把自己的企业送上向往的高地。

  “作为一个只有400多人的民营企业,我们的发展速度并不慢,但面对启动临界点的特种机器人市场,还是势单力薄。尤其在经过8年研制、拥有大量技术储备的情况下。”许开成说。

  1991年创业时,许开成只是位拥有专利技术的开滦唐山矿的机电工人。多年市场打拼中,他和自己的公司依靠自主技术屡创全国第一。促成这次“联姻”的,是他们拥有名列世界前列的特种机器人技术:2009年就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台“矿用探测机器人”;2014年推出了全球首个特种机器人平台。如今,产品涵盖履带式机器人平台、水下机器人平台、巡检机器人平台、管道机器人平台、钻孔探测机器人平台等多个系列,应用涉及矿山、军工、消防、救援、水利、燃气、市政建设等众多领域。

  “机器换人”,在生产线上,落脚点是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作业“战场”在特殊工况和高危环境下的特种机器人来讲,这种替换可谓是“生命工程”。解决了控制器耐热性和履带橡胶耐磨性问题后,许开成他们研发的机器人已经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高危、有害作业。

  许开成对世界市场了然于心。2013年至2014年,唐山开诚营业总收入分别为4.99亿元和4.16亿元。如此规模,可算民企翘楚。“然而,如果要让我们单枪匹马地与伺机而动的世界机器人企业抢夺特种机器人市场,胜算不大。”

  何况,年近7旬的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要为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企业员工,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再创事业辉煌。

  许开成需要借助外力。

  两位掌门人一拍即合,见面半个小时就敲定合作意向。

  急于发展的唐山开诚需要中信重工的资源和品牌。“特种机器人市场一旦启动,国外厂家马上就会进来,因此,形成规模,抢占市场非常重要。”许开成说,“加盟中信重工,融资到位,就能迅速进行批量生产。”

  “借道唐山开诚,我们搭建了中国第一个特种机器人产业平台。”任沁新说,本次收购,使中信重工获得机器人、自动化、传动、传感器等产业的互补、延伸性技术、市场和品牌。“此外,依托井下防爆变频、矿山自动化领域的技术优势,整合技术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后,双方将实现从井上做到井下的产业链完善。中信重工的转型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开诚智能的未来,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5月,中信重工复牌时,连续拉出了16个涨停板。

  开诚智能的产品,让许多用户“相见恨晚”。11月,在上海工博会华丽亮相,与世界机器人巨头同台竞技后,订单不断。为快速扩充生产能力,中信重工已经着手在洛阳本部增设机器人生产厂。3~5年开诚智能要形成百亿的销售收入。

  对于这次并购,除了为企业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外,任沁新更看重的是,借助资本市场,中信重工在深化国企改革、创新机制上做出尝试。

  尽管合作顺利,但毕竟是国企与民营企业,两种不同经济成分将在同一家公司融合发展,未来如何保证?“我们要最大限度作出乘法效应,完全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运行。”任沁新说,作为大股东,中信重工将着重从战略上引领,在资源上支持、业务上协同,而在运行管理上,则要保持新开诚的独立性、自主性、灵活性。

  为保证融合顺畅,他们在制度上做了精心安排。作为创始人,许开成是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同时又作为中信重工的委托人进入开诚智能董事会,代表控股股东担任开诚智能的董事长。

  在股权结构设计上,则做如下安排:中信重工控股80%的股权中,现金兑付50%、30%以唐山开诚股权换成中信重工的股票、20%留在开诚。由此,唐山开诚原股东既成为中信重工的股东,同时还是开诚智能的股东。“这样,开诚智能的人必然关心中信重工的发展,更容易融入中信重工。”任沁新说。为保证大股东利益,中信重工还与唐山开诚的股东们签有《业绩承诺与盈利补偿协议及其补充协议》,三年中,如果完不成约定的年度净利润,他们要自掏腰包填平。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工网--《工人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