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机器人的情感之路还很长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 2015-12-29

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

1342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在人工智能与传感技术正席卷几乎所有行业的当下,传媒业已然迎来挑战。写作、无人机新闻打开“天眼”、传媒“算法”革命、微软“小冰”客服……

  在人工智能领域,认知计算已然成为其中的热门话题。借此新华网“感知未来——首届‘智能+’传媒超脑论坛”召开之际,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特邀IBM中国研究院大数据及认知计算研究总监苏中,与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铺设机器人在传媒高速路上的“情感”之路。

  记者:认知计算已然成为了人工智能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也与传媒广泛结合,比如传感器新闻、机器人写作等,您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和传媒的结合还会有哪些创新?

  苏中:诞生于大数据时代,认知计算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利用图像分析、自然语言理解、人机交互以及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大量技术创新,所构建的认知系统具备理解、推理和自学习的能力,这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还将改变企业的商业与运营模式。

  媒体行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特别是移动社交的技术的普遍,媒体行业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结合认知计算技术,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世界里提供给读者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将是媒体行业最大的机遇。 另外,认知计算通过大数据洞察,辅助信息产生端的记者,机器辅助写作系统或会对媒体界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二者结合,在内容自动产生上的加入个性化或将带来一场媒体革命。

  记者:认知计算在传媒领域的国内外应用情况如何?

  苏中:在移动端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个性化新闻推荐应用。 机器辅助写作系统已经在一些领域例如财经领域有了很好的使用。

  记者:从感知到认知,是人工智能的一个进化过程,认知计算会不会让机器人产生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赋予的?需要哪些方面的技术以及怎样的逻辑?

  苏中:未来的技术发展会有无限可能。在现阶段,认知技术的基础来源于大数据的洞察,在数据中找到模式和规律,本质上,我们对于人脑的工作机理还没有研究清楚,从这个角度看,离所谓的机器人情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基于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追踪,以及新闻的“预测”,这也将改写新闻历史。IBM有没有这方面的成果?未来是否研发传媒方面的产品和应用?

  苏中:去年夏天,IBM中国研究团队同腾讯体育频道合作,在世界杯期间利用认知技术在社交媒体上分析球队、队员、球迷以及相关的互动,帮助腾讯体育频道的记者从不一样的角度勾勒出中国球迷心中的世界杯,写出了很有洞察且有温度的报道。在今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我们设计的机器人森博士同新浪体育频道的主持人一起直播了好几场比赛,也参与球员采访的环节,德约科维奇将森博士采访他的放在了他的facebook和微博账号上。

  记者:有人担心人工智能(比如有认知能力和情感的机器人)会在一些领域取代记者,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中扮演的角色?

  苏中:技术进步会催生出新的应用需求, 新工具的发明会对行业带来改变,人不会被取代、只会被增强。

  记者:如果让您简单定位未来十年内机器学习在传媒领域的作用、位置或可能扮演的角色、可能带来的变化,您会怎么描述?

  苏中:十年太长,技术进步太快,非常难以预测。 机器学习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在最近这段时间进展很快。 我想机器学习将在内容个性化方面起到核心的作用。

  记者:关注到最近在IBM中国研究院举行的认知时代创新与转型论坛,请问一下有什么观点想分享的?

  苏中:IBM首席技术官,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博士提到的三个观点非常好:认知计算助力行业创新,尤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认知创新需要结合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认知时代需要全方位跨领域的创新合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