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被低估的东莞”

南方日报(广州) 2015-12-31
1570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12月30日,南方日报社派出40余名专业记者团队,对话逾百名企业家、专家,历时三个月精心打造的年度巨作《创·新——2015年度珠三角竞争力报告》热辣出炉。报告中,东莞作为珠三角制造业的样本城市,在制造变革、体制机制、协同创新、乡村经济、人才红利等领域体现出不俗的竞争力与发展动能。其中,《被低估的东莞背后:珠三角制造业开启新模式?》等报道引起在莞企业家热烈反响,也让外界看到了一个“被低估的东莞”。

 

  东莞果真不济了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市制造业市场主体达17.03万户,比2012年底增长36.85%。而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七大新兴行业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22万户。

  报告指出,在世界产业版图中,以“东莞制造”为代表的珠三角制造业也在变革图强:在工厂里,信息化智能化流水线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线上,低端的手机零部件被自主品牌智能手机取代,RFID、、新能源汽车登上珠三角制造的舞台;跨境电商让增长乏力的传统出口贸易找到了新的市场,也让个性化、定制化的柔性生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被低估、被误读的东莞背后,珠三角制造业正在谋求高水平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升级。

 

  刚刚出炉的《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明确,未来15年,东莞将从中间城市转变为区域中心城市,全力推动松山湖(生态园)打造引领东莞转型升级的区域创新走廊,对接粤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要求。

  报告指出,作为世界工厂,东莞最大的优势和机会仍旧在制造业,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供应链优势不减,各类专业展会活力依旧、新型研发机构还在不断落地。未来15年,东莞将打破传统行政区域限制,以及旧有发展路径依赖,全力推动松山湖(生态园)打造引领东莞转型升级的区域创新走廊,对接珠江口东岸粤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要求。背靠广深、连接港台,东莞正在成为连接中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连接器。

  此外,报告还就东莞对接深圳地铁打通珠三角半小时创新圈、通过机器换人带来劳动力结构变化等话题进行了论述。

 

  珠三角竞争力报告中,《被低估的东莞背后:珠三角制造业开启新模式?》等报道引起了在莞企业家的强烈反响。报道与之前个别媒体报道东莞企业倒闭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记者如实地报道了东莞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的过程,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东莞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更好地为“东莞制造”正名。

  近年来,东莞一方面在利用信息化来改造传统产业,比如制鞋、制衣、家具等行业;另一方面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平均增速,已成为东莞经济的新增长点。自今年6月份广东省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工作以来,全省共有3000多家企业申报,首批通过2049家企业,其中莞企占了493家,超过广州市482家的入库企业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一。这个数据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东莞制造不仅仅是“制造”,已经开始向“智造”转变。

  ——易事特董事长何思模

  

  我觉得报告中提出“被低估的东莞”这个话题非常好,南方日报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值得肯定。我个人认为低估还有两个典型的方面,一是低估了东莞的地方文化,很多人说东莞市文化的沙漠,实际上东莞从历史上到现在都非常尊师重教,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能出5个院士,这放在任何地区都是很大的亮点。二是低估了东莞创新的力量,创新一方面是技术取得,一方面是市场拉动,东莞依靠市场拉动的创新力量更大。比如,东莞涌现出巨岗、拓斯达、伯朗特等知名企业,就是因为他们在市场中得到很多磨练,市场拉动他们创新。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

 

  看了南方日报的这次竞争力报告,感触很深。其实今年,不见得是东莞制造业最难的一年,但一定是思考最多的一年。因为很多行业正在兴衰的交融变幻之中,很多人找不到方向、看不到答案。而此时,看到一组这样的报道,的确让人为之一振。我认识很多企业主,很务实,但往往只看眼前一亩三分地,对于经济形势认知有限,难免思维自我局限,甚至对宏观经济环境产生悲观情绪。而这个调查报告,无论从数据还是实例,都给了我们很多信心,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也颇有启发。

  ——东信集团企划部经理李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南方日报(广州)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