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引进知名制造企业加速本土机器人产业崛起

贵阳网—贵阳日报 2016-01-04

机器人

1451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别小瞧这,一只手臂能抓起100公斤以上的货物,每小时最多能抓1200次,可顶替8个人干活。”新年伊始,贵州诺义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强,在企业演示区的码垛机器人旁盘点起刚刚过去的2015年,“码垛机器人的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2亿元,同比上年翻一番。”

  自落户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这家已手握30项专利的国内机器人生产领域佼佼者,旨在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贵州版图”的重塑。此前,企业已成功为青岛啤酒、青岛海信、可口可乐、正大集团、贵州西洋肥业等全国100余家知名企业,提供码垛输送设备整体解决方案及售后服务方案。

 

  岳强早年在日本留学,有着十多年从事码垛机器人行业的经历。2006年,他与团队在青岛成立了国内首家智能码垛机器人及集成设备制造企业——青岛诺力达。

  随后,岳强带领团队消化和吸收日本先进技术,自主研发设计智能码垛机器人,并达到国际标准。2013年末,实现了国产码垛机器人正式下线。

  2015年4月,青岛诺力达加快向全国开拓市场。几个月时间,他们考察了中部、西部多个城市后,贵阳市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经由北京朋友的推荐,经开区的干部来公司考察。之后,经开区的领导干部先后5次到公司面谈,并做了详细的计划书,大到整个机器人产业的分析,小到释放工厂的设计方案,干事的细心认真深深打动了我们。”岳强说。

  经开区的诚意敲开了企业的“心门”,诺力达最终改变了只在贵阳布点的初衷,转而决定在这里建设100亩的机器人研发和制造总部,并注册贵州诺义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家智能码垛机器人及集成设备的制造商,迈出了争当贵州机器人产业燎原星火的第一步。

 

  岳强坦言,之所以选择贵阳,更看中的是贵阳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战略。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

  “未来十年,无论对于机器人产业刚起步的贵阳,还是机器人制造商,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且贵阳有这个基础和实力。”岳强说,落子贵阳可以为企业在即将来临的机器人产业蛋糕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他分析,首先,这些年贵阳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已初步为智能制造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贵阳拥有航空和航天两大军工基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军民融合特种机器人市场;第三,贵阳是西南交通枢纽,随着高铁、航空等交通不断完善,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便于机器人产品向东南亚市场出口。

  “我们调研发现,如果今年内建成贵阳总部,将带动周边4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按照机器人产业1:20的配套带动比例,‘十三五’期间,当我们的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时,就会形成贵阳百亿元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同时,迅速抢占西南市场,辐射东南亚地区。”岳强信心满满。

 

  产品性能优越,售后服务及时周到,价格比同类进口机器人便宜近20万元人民币……目前,诺义达国产化的码垛机器人年销售在160台以上,在国内同级别产品中销量排名第一。

  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5万台,虽然占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但是,国产机器人占比只有30%。“究其原因,除了有国产机器人推广不够外,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机器人的内涵和功能才是关键。”岳强说。

  为了使企业保持创新活力,诺义达高薪聘请了日本机器人研发团队,眼下正在研发一款工位移动组装机器人,比现在的码垛机器人更高端。

  此外,在贵阳经开区的协调帮助下,贵州诺义达正在和省科技厅、贵州大学等单位筹备成立贵州省机器人产业联盟、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协会、孵化基地,并建设贵州省首家机器人实习基地、机器人实训基地。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一系列的创新体系,与海外建立的研发团队形成互补,进一步激发贵州本土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能力,快速实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让更多的贵阳智造走向世界。”岳强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贵阳网—贵阳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