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台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在沪上岗,最多可同时配药16瓶

澎湃新闻 2016-06-30

机器人化疗药物放化疗

1414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做手术已经不稀奇了,但让机器人全流程帮患者配置静脉药物却是一件新鲜事。

  记者6月29日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获悉,该院日间化疗中心从2016年6月20日起,正式引进了两台智能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整个配药过程机器人均在全密闭的空间内完成。

  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静脉药物需要护士和药师手工配置的现状,降低了药物配置过程中被外界污染的风险,也避免了医务人员在配置药物过程中易被玻璃割伤手、受化疗药物感染的意外,缩短了药物配置时间,最终使得化疗患者的等待时间相应减少。

  “日间化疗”是指肿瘤患者以“白天住院治疗,晚上回家静养”的方式轻松接受化疗,这是国际非常普遍的人性化医疗服务模式。

  院方相关负责人透露,之所以将这两台智能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放置在日间化疗中心,是出于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化疗患者的用药安全。治疗肿瘤的临床科室普遍床位紧张,很多化疗病人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等待床位,容易耽误治疗,医院由此于2年前设立日间化疗中心,它不隶属任何临床科室,以公共平台的形式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开放,肿瘤科、放疗科、胃肠外科,胆胰外科、乳腺外科、妇科、胸外科、泌尿科等十个科室均已开展日间化疗,纳入日间化疗的病种接近20类。

  然而多病种的纳入也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考验。仁济医院副院长闻大翔向记者透露,今年1-5月共接收了超过4000多名患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每天有50-60名患者在此接受日间化疗,但中心内医务人员人手有限,且以往在化疗药物配置方面都需要手工进行,少则配置五六瓶,多则一次配置十几瓶,配置药物过程中需要多次抽吸,手指在接触玻璃瓶装药物时,无法避免被割伤的意外,对医务人员的健康也造成很大风险,而这类药物往往都具有细胞毒性。

  

  闻大翔表示,相比人工操作,新引进的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具有操作便捷、防护严密、用药安全等诸多优势,同时可以提高药物配置的速度。

  

  记者走进仁济医院日间化疗中心发现,这两台智能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均被分别放置在两个长方体的半透明“柜子”里。细看,会发现这个“柜子”与传统的配药操作台完全不同,它不仅带有智能的液晶触摸屏用以控制配药操作流程,还有多个机械手在“柜子”里的转盘上灵活地工作。

  这个神奇的"柜子替代了以往护士和药师手工配置静脉输注药物的工作。

  工作人员先从电脑中调取医生处方,生成二维码后,贴在输液袋上,再把药剂、一次性配药器、输液袋放在机器人内部的固定装置上,最后扫描二维码,机器人就开始自动配药了。很快,转盘上放置的一瓶瓶药物就在这“巧手”的帮助下完成了输液定量配置,并贴好相应的写有患者信息、药物名称和用法用量的标签,由工作人员分发到各病区。

  据工作人员介绍,

  而整个过程,工作人员只需要将不同药剂放置在机器的转盘中,按下“开始配药”的按钮,再等上5-20分钟便可完成整个操作,全程不需要再接触玻璃瓶装化疗药物,机器人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实现药剂的切割、抽取、混合、摇匀、检测、输液袋药剂的混合等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配置药物的空间实现了全密闭,洁净度达到百级并形成负压,保证有毒气体的及时排放。同时,配药过程可实现全程监控,还可以实现了医疗废物的自动回收。而机器人后台系统还可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方便数据的传输和处方的复核,真正做到了配置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

  该院肿瘤科主任王理伟介绍,从一周多运行情况来看,机器人的出现,既能确保所配置的药物剂量精确、不受污染,又能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更能最大程度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化疗药物配置需求。

  据介绍,从该院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了机器人之后,医务人员每天配药的时间至少缩短了2小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澎湃新闻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