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政策红包下防止“虚火”

中国财经报 2016-07-21

工业机器人机器人人工智能

1997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的《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未来5年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业内人士表示,在三部委共同吹响的机器人发展集结号中,国内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发展机遇期。

  面对日趋火热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关专家建言,火爆背后需冷静,要通过规范发展,防止产生新一轮产业过剩。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得到快速发展,自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2009年—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以年均59.5%的速度增长。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最新统计,2015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达22257台,比上年增长31.3%。预计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10万台,年销售收入有望超过300亿元。

  据了解,多年来国家一直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在科技部、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都规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2012年4月,科技部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2012年8月,财政部公示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项目拟支持单位名单,共有64个项目入围。2013年4月21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京成立,大力推动我国机器人的产、学、研、用,加速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在各行业中的普及。2013年4月28日,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向外界昭示了重庆打造“全球机器人之都”的宏大构想。国家及地方支持政策的逐步加码,推动机器人市场从示范性推广到全面运用。

  随着《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红包的密集发布,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线图更加清晰: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较“十二五”末新增4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26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较“十二五”末增加140万台。多个权威机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年产值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

  机器人革命轰轰烈烈,“机器换人”已经是大势所趋。面对新形势,我国各地纷纷作出战略部署,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制高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深圳、浙江、重庆、黑龙江、洛阳、广州、东莞、佛山、顺德等地方政府出台机器人相关扶持政策。各地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机器人产业链、机器人用户两个方面;支持措施主要是利用资金、税收、土地以及人才等优惠政策,促进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

  上海市对企业以自主研制的机器人、数字化生产车间以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重庆市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产品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深圳市每年投入5亿元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对行业细分龙头给予500万元资助。青岛市建设专业孵化器,提供孵化空间、创业投融资、创业辅导与培训和技术转移等服务。广州市对工业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采用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等方式予以重点支持,在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采用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连续5年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相关项目建设。广东省东莞市财政扶持资金向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项目倾斜,大力支持银行信贷、融资租赁、信用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为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和实施“机器换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南京市政府产业和科技专项资金每年扶持一批机器人产业发展项目,建立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机制,构建南京机器人产业投融资平台、重大装备租赁机制和“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等。

  受到利好政策助推,机器人产业园目前已从珠三角、长三角一直蔓延到内陆县城。随着全国各地机器人产业“热潮”的涌动,一些地方出现了机器人企业一窝蜂而上的局面。

  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首席专家宁振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体上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还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上不能蛮干,要理性发展。最近几年,光机器人产业园就有接近40家,和当年光伏等产业一样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在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机等市场中我国自主的高端产品还比较少,但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端产品到处可以看见,这种现状一定要改变。

  全球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集团中国总裁顾纯元博士表示,中国无疑已经是世界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近年机器人产业增长迅猛。他认为,目前“机器换人”的经济性还存在问题,推动“机器换人”也不能单靠政府补贴设备,而是要着力建造机器人产业链,“把机器人用起来,维护好”。

  近日,一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议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讨论稿)》浮出水面。这份文件旨在规范日趋火热的机器人产业,防止产生“虚火”。文件提出了对机器人整机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集成企业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生产设施、设备、检测和校准、技术创新、产品以及人员方面的规范。

  专家表示,行业新规的酝酿出炉,有望从产业准入着手,规范产业竞争,消除骗补现象,遏制机器人产业的“虚火”。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并购重组形成优势企业,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财经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