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机器人来了 活体细胞颠覆机器人定义

界面 2016-08-24

机器人科普

2009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顾名思义,是可以执行任务的机器装置。然而,随着其承担的实验室之外的角色越来越多,多为硬材料(金属、塑料)制成的传统机器人的刚性系统与其周遭的人类和环境互不兼容,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

  对此,科学家们期望通过增添生物元素解决该问题,比如在传统制动器中增加气动人工肌肉或弹簧来增加缓冲力度。然而,国外新兴起的一股将机器人技术与(生物)组织工程学相结合的科研潮流,则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即研发由活体肌肉组织或细胞驱动的机器人,学名“生物合成机器人(Biohybrid Robots)”。

  这种机器人的制动器为活体细胞,细胞在受到光或电刺激后,发生收缩带动躯体弯曲,以完成相关动作或移动。它可像动物那样柔软地四处行动,与传统机器人相比,它对人和环境来说十分安全。因此,比其它高功率重量比的制动器更安全。此外,生物合成机器人的燃料来源仅是周围介质中的养分。

  7月上旬,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工程和科学部门推出了全球首个生物合成机器人——“机器鳐鱼(robo-ray)”。

  

  鳐鱼的游泳技术一直备受自然学家和工程学家的赞赏,秘密就在于其平整圆滑的形状和起伏运动的胸鳍,以及游动时产生的一种名为“前缘涡”的力量。该团队通过对鳐鱼的生理机能进行逆向工程,创造出了长16毫米,重10克的微型机器人,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硬币和一个尾巴的组合。

  

  该团队首先使用一层透明的弹性聚合物做为主干部分;将大鼠心脏细胞以蛇形图案均匀分布在表面,再对细胞进行基因编码,使其对特定的蓝色闪光产生反应;用黄金制成支撑骨架,因为黄金对附着其上的细胞无抑制作用。

  为供养“机器鳐鱼”中的活体细胞,研究人员把它放进充满糖的生理盐水中,并以蓝色的光脉冲对其电击。大鼠心脏细胞沿着蛇形的图案按序收缩,带动整个躯体发生弯曲,模拟了鳐鱼游泳时的涟漪效应。最重要的是,它推动了“机器鳐鱼”的前进。

  为更好地控制细胞力量,科研人员使用了细胞图案化技术(微图形化技术),即在细胞依附的骨架上标出或印上微尺度线条。细胞沿线条整齐排列,这些线能随着细胞的成长指导它们。当所有细胞都完成排列后,研究人员可以控制细胞的收缩力如何在衬底上应用,有条不紊地驱动特定部分。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改变光的频率来控制机器鳐鱼的移动方向,因“鱼身”两侧的细胞所响应的光的频率各不相同,如果以某一特定频率的光照射“鱼身”,那么只有一侧的细胞会产生收缩,以此完成转向动作,避开障碍物。

  虽然生物合成机器人领域的起步令人十分兴奋,但距其能走出实验室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目前这种机器人多由哺乳动物或鸟类细胞驱动,这些细胞对环境的要求非常挑剔,环境温度必须与生物体温相近,并且细胞需要定期喂养营养物质。因此它们的使用寿命十分有限,输出力小,限制了它们的速度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就造成了目前的生物合成机器人多被全副武装与外部环境隔绝,并一直浸润在营养液中,无法走出实验室的局面。

  近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研究成果则打破了这一局面,该团队选择了更为健壮的生物活体细胞作为机器人制动器,并使用神经节作为有机控制器。

  

  一种名为Aplysia californica的加州海蛞蝓,因生存力极强而闻名。该生物生活在潮间带区,它可在一天之内经受周边环境大幅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当潮水退去时,海蛞蝓会被潮水带至浅水滩并可能受困。在潮水再次来临前,海蛞蝓一直都经受着高温蒸发水分或大雨降低水的碱度等严峻挑战。为适应如此极端多变的栖息地,海蛞蝓进化出了高抗性的强壮细胞。

  

  凯斯西储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提取海蛞蝓口腔内所有的12块肌肉或口块的细胞,与3D打印出的柔软部件一起,创造出了一个长1.5英寸(约38.1毫米),宽1寸(约33毫米)的可模拟海龟爬行的生物合成机器人。通过外部电场刺激,蛞蝓的肌肉细胞可驱动机器人移动。

  

  “我们创造出一个活着的机器,是一个没有完全有机化的生物合成机器人,只是暂时没有。”该项目领导人Victoria Webster说。

  此外,生物合成机器人领域目前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缺乏控制系统。与传统机器人不同,生物合成机器人必须通过外部光电场控制,没有直接与肌肉相连的控制器接口,为其本身提供感官输入。

  几十年来,这种海蛞蝓的神经系统一直是生物学所研究的范式,它的神经系统和肌肉之间的关系已经被研究地很透彻。为使未来的生物合成机器人实现自主运动,该科研团队主张使用海蛞蝓的神经元作为有机神经元控制器,可使用化学或电刺激诱导神经使肌肉收缩,从而向机器人传达指令,比如发现毒素或跟着光走,帮助其完成任务。

  “有了神经元,肌肉细胞可以完成更为复杂的运动,相比人工控制,它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Webster说。

  科研人员认为,尽管生物合成机器人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外形上也和仿生机器人区别不大,但其极具发展前景。

  未来,在探索领域,可使用生物合成机器人成群进入水源或海洋,寻找飞行数据记录器黑匣子、毒素源头或泄漏的管道。由于设备间的生物相容性,就算它们被其他野生生物分解或吃掉,理论上来说,这些机器人不会像传统机器人那样对环境造成威胁。在医疗应用,生物合成机器人还可提供有针对性的药物输送,或清理血栓,或作为可兼容的可切换支架。通过使用有机基质而不是聚合物。这样的生物合成支架可以加强薄弱的血管,防止动脉瘤。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甚至可能被改造并融入身体。

  除了正在开发的小型生物合成机器人,目前科学家们也正在探索细胞驱动大型机器人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界面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