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打造数字化工厂 常州五洋纺机探路智能制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08-26

数字化工厂经编机21世纪经济报道

2247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导读

  “智能化服装生产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五洋纺机董事长王敏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间,由于客户的需求逐渐变化,王敏其发现纺织行业出现了“小批量、多品种、精细化”的趋势,这对纺织机械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3.5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包括关节、AGV小车、立体仓库、堆垛机器人在内的一批装备正在运营中,而整个厂房里只有四十多名员工。带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观的王敏其指了指厂房里的空地说,完成改造后用工人数还会更少。

  这是位于江苏常州武进区的常州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下称五洋纺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8月19日走访该公司,见证到其正在建设国内纺织机械行业的第一个数字化工厂。

  常州武进是全国纺织经编机重镇,这一设备主要用于高档服装面料的加工,国内一半以上都是来自武进。成立于二十年前五洋纺机是武进当地的重点企业。

  “智能化服装生产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五洋纺机董事长王敏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间,由于客户的需求逐渐变化,王敏其发现纺织行业出现了“小批量、多品种、精细化”的趋势,这对纺织机械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年前,五洋纺机提出投资1.5亿打造业内首个数字化工厂,计划通过引进一批自动化、数字化的生产设备,融合大数据环境下的通讯技术,加快实现智能化生产。

  建设数字化工厂只是五洋纺机厂接受智能化的项目之一。在更早的时候,这家公司开始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多项智能控制技术成果,实现了经编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记者走访期间了解到,五洋纺机自主研发的智能经编设备,如今已经能实现服装制作的3D编织打印,这在以往只有售价数百万元的国外设备才能实现。

  “化纤材料的服装,现在可以做到没有任何一处接缝痕迹,所以叫做一体成型。”王敏其介绍,其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棉和羊毛材料服装的一体成型,进一步扩大这一技术的面。

  

  五洋纺机的数字化工厂是2012年启动的。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观时,工厂的数字化改造还没有完成,但厂房里的很多工位已经实现无人化操作,一些员工可以同时操作多台设备,提高了用工效率。尽管设备很多是购买而来,但具体的编程设计却是五洋自己进行的。

  “如果是按照现在的用工量,这个工厂需要200多人,但在进行数字化工厂建设后,现在只有60人左右,还包括15个主要是负责工厂建设施工的工人。”王敏其介绍,以后可能用工会更少,生产效率继续提升。

  四年前做出这一决定时,五洋纺机已经意识到了纺织行业的趋势——对大批量同款式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少,对品种数量和产品质量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

  王敏其介绍,除了节省工人外,如今工厂的生产效率相比以往也提高了5倍,成本也大幅下降。而引入设备减少人工的另一个优势是,产品的精细程度进一步提升,“成品率已经达到了99%”。

  经编机制造是五洋的主营业务,在引入数字化工厂建设后,其产品的销量一年可以达到800到1000台。“虽然现在纺织行业市场很差,但我们的销售不但没降,反而增长了20%。”

  而未来这座工厂的生产效率可能还会继续提高。按照王敏其的计划,工厂还需要再投入5000万继续建设,预计最快3年后能够完成。“我们其实是从数字化起步,最终的目标是智能化。”

  对于智能化这一概念,五洋其实并不陌生。在更早的2007年,五洋纺机就开始研究新的智能纺织经编设备,希望能实现服装制造的一体成型,面向门槛更高的市场。

  “当时是有客户拿着一双德国生产的连裤袜,售价200欧元,问我们的设备能不能生产出这样完全没有任何接缝的产品。”王敏其回忆,后来发现如果要生产只能购买国外的设备,而这样一台设备就要七八百万。

  这段经历激发了五洋尝试自主研发的意识。王敏其在先后六次去过德国、反复摸索设备改进的方法后,五洋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

  

  这个名为高效智能经编机的产品在2011年拿到了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共同认定的“十二五首批智能专项”的名额,成为纺织行业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智能专项。五洋也因此获得了2000万的专项资金。

  在五洋的另一座车间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了28台能够实现一体成型的智能经编机已经投入了使用,分别在生产袜子、上衣等不同服装产品。负责车间生产的刘倩倩向记者介绍,这样一台设备如果24小时工作的话,产量可以比以往翻一番。

  而这批设备的成本约在3000万。推算下来,单台设备的成本在100多万元,是国外同类设备售价的几分之一。

  王敏其表示,一体成型最大的优势是,产品的设计和试样环节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解决,而不需要像以往要经历打版、裁剪、缝制等一系列的流程。“为了更适合推广,五洋也把这一技术称为3D编织技术。”

  为了推广其新设备,五洋还专门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品牌“艾诗丽”,尝试用其生产出的实物向外界证明其设备的可应用性。由于技术条件的允许,王敏其表示,其目前已经能够接受任意单一用户的生产订制。

  “这一整件衣服都没有一处接缝,而且布料很结实。”王敏其拉着织出的运动衣一角向记者展示。按照他的介绍,其产品近期开始量产,计划在三年后实现2到3亿的销售额。

  不过目前这一设备只能支持化纤面料的服装。摆在五洋的下一个技术难关是如何让智能经编机能够用棉和羊毛为原料实现产品一体成型,并且品质能为市场接受。

  以往的案例或许能证明五洋的技术能力。其曾经耗费6年时间,花了几百万研制出了高速符合针单针床经编机,生产出了一种名为“半钢性玻璃纤维网格基布”的特殊材料,后来被运用到了“天宫一号”以及下个月即将发射的“天宫二号”上。

  “我们每年会拿出4%的收入用于技术创新。虽然这些技术并不会马上产生效益,但是一旦技术应用后,产生的效益是持续性的。”王敏其表示。

  这也是他对五洋研发的智能经编机未来市场前景的看法——虽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高,但是长期来看是节约成本的,并且产品因为质量提升得到了更高的附加值,卖价更高。按照他的估算,运用新设备生产的同类产品售价可以提升30%左右。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