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懵懂到成熟 服务机器人终将走出“成长阵痛”

中国智能制造网 2016-10-27

机器人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

1121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当前,确实是一片蓝海,然而身处产业化初级阶段,其面临的挑战或许更多。但这种“成长阵痛”不会持续太久,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与国家的积极引导,我国服务产业必能落地成熟。

  现在,国内服务机器人发展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大家对这个新兴行业的关注度一点都不低。随着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突破,以及零部件成本下降,服务机器人将复制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的发展路径,更偏向消费品,领域也更加广泛。但在市场前景真正落地之前,我国服务机器人厂商须得咬紧牙关,挺过产业发展由懵懂到成熟的“成长阵痛”期。

 

  服务机器人确实是一片蓝海,聊天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为创业者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然而身处产业化初级阶段,其面临的挑战或许更多。

  首先,当前不少服务机器人功能性依然较弱,体积庞大、动作迟缓、错误率较高等问题容易凸显,更无法实现低成本的解决用户需求。此外,服务机器人更是面临着人机协同、交互的安全性、伦理性问题。

  服务机器人产业要真正进入成熟期,机器人就必须能很好地融入到有人的环境当中,这要求机器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靠编程来交互,必须尝试其他交互方式,来解决机器人在复杂的有人场景下的作业。当前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服务机器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质化”苗头显现

  当前,市面上流通的服务机器人开始出现“同质化”现象,不同企业的产品之间,区别让人难以分别,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相对单一、有待丰富。参照如今已经是一片红海的安卓手机市场,有着类似内在的服务机器人,是否也会迎来如类似手机行业的残酷洗牌,这是机器人从业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当科研成果与行业实际应用相结合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作出贡献时,科技才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但其实我国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仍比较狭窄,主要聚焦于工厂,真正走入家庭,走入办公区域的很少。但实际上,对于机器人有潜在需求的场景其实更为广阔。例如,目前我国洗车业对机器人技术的需求就很大,但是国内目前能制造洗车机器人的企业几乎没有,市场存在大量空白需求尚待满足。

 

  过去6年来,机器人技术在我国迅速蔓延开来。随着工资上涨和劳动力萎缩,我国制造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转移。推动更多机器人进入车间,有助于确保中国稳固在制成品出口的领先地位。而大面积的“机器换人”有助于提升本土制造能力,这将降低对别国的技术依赖,还可能使中国成为机器人出口的领军者。从我国之前各项新兴领域的发展经验看,目前机器人行业出现的问题不应被视为失败迹象,而是成长的烦恼,是走向成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但这种“成长阵痛”不会持续太久,在被称为“资本寒冬”的当下,机器人产业成为一片新的投资热土。而资本的大量涌入,有助于上市公司加速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动力。出了资本与企业的助力外,在国家层面,政府应该引导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和集聚。只有建立这样大小不同、错落有致、互相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创新联动,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智能制造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