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辅助 重医附一院完成高难度盆腔廓清手术

重庆新闻网 2016-11-25

机器人健康养生

1312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团队完成了一例辅助下高难度复杂性盆腔廓清术。据了解,该手术难度极大、风险高,在全国尚属首例,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刘女士今年53岁,宫颈腺癌术后进行了放化疗,但再度复发,妇科唐均英教授发现残留癌细胞已经逐渐侵蚀盆腔内肠道、膀胱、阴道等部位。经检查多个重要脏器受到累及,且放化疗后的盆腔内环境粘连增厚严重,如果再次进行手术风险大,难度极高,容易造成大出血,死亡率高;而再次放化疗也没有机会,理论上刘女士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深知病情凶险,刘女士一度情绪十分低落,失去了生的希望,甚至写下了遗书。“一定不要放弃希望!”了解刘女士的情况后,护士长王富兰来到刘女士病床前安慰,并告诉她医院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想办法为她治疗。而唐均英教授也带来一个好消息,经妇科、胃肠外科、肿瘤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放射科等多学科MDT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为刘女士进行盆腔廓清术。

  

  “盆腔侧壁就像被冻结住了”,唐均英说,之所以是妇科界最难的手术之一,就在于盆腔侧壁因手术和放疗增厚,要从如此糟糕的盆腔环境中,把病灶从盆腔侧壁分离,既要避开髂内动静脉,还要避免损伤盆底纵横交错的血管网和神经;除此之外,病灶还侵犯了膀胱和肠道,哪怕是在腹腔镜下进行剥离,一毫米的误差都很可能引起术中大出血,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们MDT(多学科协作)团队的三位主刀轮流上场,利用机器人的高精准性,边分离边凝血,终于完成了这台不可能的手术”。唐均英说,病灶通过机器人得以精确、完整地切除,术中出血仅300ml,没有输血!

 

  被病灶侵犯的膀胱必须切除,再进行重建,输尿管因为粘连变得没有界限,已经在短短半年里做过60余台机器人手术的王德林教授采取迂回战略,从膀胱一侧入手进行了输尿管分离,输尿管功能得以保留,也几乎没有出血。除了多年临床经验的累积和精湛的技艺,也得益于手术机器人能够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野,“完全就是人眼在手术,看得更清楚”,王德林说,通过机器人助力,微创手术完全发挥了最大功效,从剥离到膀胱重建和输尿管再植都非常顺利,这个过程几乎没有出血,保持了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手术中,胃肠外科主任魏正强教授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对肿瘤侵犯的直肠进行了切除和一期吻合。魏正强教授介绍道:“手术的最大难度在于这是一次超低位的切除和吻合,人体盆腔呈漏斗形状,越往下越狭窄,开腹手术根本无法进行,腔镜手术也很难做到。而手术机器人的优势是可以突破手、眼的极限,达到传统手术无法去到的地方,手术才得以进行。”

  虽然病人的情况十分糟糕,但是依靠机器人的辅助和精湛的手术技能,魏正强在手术中避免了为病人实施造口,而是直接吻合。这样,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面对这样一台复杂且难度极大的手术,麻醉科实施了术后快速康复计划 (ERAS)进行全程干预。术前,妇科副护士长王富兰带领护理团队为患者发放病员手册,进行快速康复日记计划的宣教,指导她进行肺功能锻炼和抗焦虑治疗;麻醉科进行了术前讨论,为长时间手术可能大出血做准备。术中,麻醉医生唐晓宁、彭丽桦、沈一维进行了麻醉深度监测,采取了腹横肌平面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技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利用肢体气压防止长时间手术形成血栓,控制性降压减少术中出血,保证手术视野干净。术后,患者通过精心护理,早拔管,早喝水,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在该患者的整个围手术期,ERAS成功实施的一系列优化措施,将会降低该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的康复。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重庆新闻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