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互怼引来百万人围观,背后公司获北极光千万融资

4882 字丨阅读本文需 13 分钟

 一个长得像电风扇的Icewave和一个长得像簸箕的机器人Rezorback出现在了一个几十平方米的舞台,它们纠缠在一起,意图在3分钟内把对方打得七零八落,每一次碰撞都火花四溅,片刻之后双方都已经面目全非。主持人高亢的语调伴随着观众的尖叫声,展现着这项有点冷门的运动——格斗机器人的魅力。

  ▲ 机器人格斗现场火花四溅。

  这是美国电视节目《博茨大战》中的一幕,一档以格斗机器人对战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如今,类似的节目在中国也出现了。成立于2016年的极战体育,一家以打造格斗机器人赛事为核心业务的公司。他们现已完成了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北极光。2017年4月8日,他们举办的无限制格斗机器人职业联赛——MLF(Major League FMB),就将在北京开展首场赛事。

  完成Pre-A轮融资后,CEO张宏飞希望着力推进国际性机器人领域泛娱乐、强对抗、高平台的格斗赛事的举办,并与合作伙伴一起,加大在职业俱乐部筹建上的投入,扩大FMB(Fighting, My Bots!)以及MLF赛事品牌影响力

  此外,他们还打算与其他泛娱乐领域的公司一起,尝试建造大型机器人乐园、电视真人秀、动画大电影等项目

  机器人大战的前世今生

  机器人格斗这一赛事,在全球却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80、90后也许还记得,童年时期曾经在电视上风靡的《机器人大擂台》节目,那时正是机器人格斗赛事最为辉煌的时候。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观点认为,最早的格斗机器人的赛事为Robot Wars US,一项199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赛事,也被称为第一届美国机器人大擂台。创办者名为Mark Thorpe,他在设计一个遥控的吸尘器的过程中,收获了“出乎意料的暴力效果”。之后,他便组织举办了这第一届的机器人格斗大赛。

  随后,一家英国的制作公司Profile Productions与Mark Thorpe签约,将这一赛事带到了英国的BBC电视台播出名为《机器人大擂台》(Robot Wars)。这一节目自1998年首播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和地区随后都转播了这一节目。恰好正值动画《变形金刚》在全球热播,节目中机器人火星四溅的对战恰恰满足了人们对于动画中机器人战斗的幻想画面。

  之后Profile Productions却与Mark Thorpe就赛事版权归属发生了分歧,前者声称后者在美国举办的Robot Wars US侵权,并向法院起诉,Mark Thorpe不得不将Robot Wars US停播。当然,那时Robot Wars US的机器人水平已经远远不如Robot Wars,有观众抱怨说,这比赛就是“看一群电动簸箕在台上撞来撞去。”这也是造成其被迫停播的原因之一。

  不过,美国的选手并没有停止格斗机器人的研发以及组办赛事的努力。两位冠军选手——Greg Munson和Trey Roski在1999年冒着与Profile Productions撕逼的风险在美国举办了另一项格斗机器人赛事——《博茨大战》(Battle Bots)。由于战斗的机器人比Robot Wars US的水平高出了不少,而且战斗激烈,这一赛事在播出后迅速得到了美国人民的欢迎,同时他们也在与Profile Productions诉讼大战中胜出。

  就此,国际上便出现了两项并驾齐驱的机器人格斗赛事:《机器人大擂台》以及《博茨大战》,两项赛事在赛制和战斗形式上略有不同,因此也培养了大量的粉丝。

  ▲ 《博茨大战》比赛现场。

  好景不长,进入千禧年后,这两项赛事纷纷遭遇了挫折。《机器人大擂台》为了让比赛更具观赏性,不惜暗箱操作淘汰一些有实力的选手,导致大量选手退赛从而无以为继;而博茨大赛则是由于赞助商没能谈拢,被迫停播。

  之后这两项赛事转为到了地下举行,直到2015年,博茨大战宣布重归荧屏,登陆美国ABC电视台。复播伊始,就有544万观众观看了第一期的比赛,ABC也借此拿下了同时段的收视冠军。而一年后,机器人大擂台也宣布回归,首期也有超过200万观众观看。这两档节目也再度掀起了一股机器人格斗热。

  打造国内首个职业机器人格斗赛事

  反观国内,自从Robot Wars停播之后,国内的电视荧屏上就没有了机器人格斗赛事的踪影。而民间线下的赛事也少有听闻,一些对机器人格斗有兴趣的极客,也只能在业余时间自己捣鼓捣鼓,属于散兵游勇。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自然在于国内机器人格斗的市场尚未兴起,另一方面则在于机器人的创业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门槛,要求团队拥有一定的研发基础。何况机器人对战还涉及到赛事运营和媒体转播,团队不仅要熟知体育赛事的运营和推广,还要精通文创娱乐领域。“这本身就是个壁垒。”张宏飞说。

  而张宏飞的团队恰恰就满足了这三个要求。他与另外几位合伙人都是理工科出身,从小就爱捣鼓小型机器人,之后又在文化行业从事许久,可以说对跨领域的娱乐产业都比较熟悉。

  如今,极战体育正在致力打造了两项拳头赛事:FMB和MLF,前者是一项针对半职业爱好者的机器人对战赛事,而后者则是一个类似F1的职业机器人俱乐部赛事联盟。

  在2016年的9月15日,首场FMB赛事举行,吸引了50余支机器人爱好者团队报名参加。为了鼓舞这些业余格斗机器人爱好者的积极性,张宏飞不惜痛下血本,他们通过一些格斗机器人爱好者交流平台找到潜在参赛者,允诺报销往返交通及食宿,而且进入比赛前8名还可以获得1万元的奖金。

  ▲ FMB赛事现场。

  尽管由于首次举办赛事,一些诸如地板太滑、场地不平之类的细节问题引来了部分选手的抱怨,但最后的效果看上去还不错。根据极战提供的数据,这项赛事的直播各平台同时观看人数累计超100万,覆盖了300万线上人群。在2016年的12月31日跨年夜,FMB举行了他们的第二场赛事全明星赛,同样有上百万的观众通过各个平台观看了直播。

  为了让爱好者们更快地入门,极战FMB还设立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组别,比如在“uni”这个组别中,参加的选手无需自行研发制造机器人,而是由一家机器人制作公司提供炫酷造型的机器人,选手可以通过简单的改造参加这一组别的对战。这个组别的胜负则由机器人内部的红外与压力系统控制,并不用像其他组别那样把对方的机器人打到冒烟。

  此外,由极战体育与阿里体育、熊猫互娱并联合多家行业领袖企业发起的职业格斗机器人大联盟MLF也在9月15日当天正式启动。包括慈星股份等上市公司在内的一些机器人制作公司也就此成立了职业的格斗机器人俱乐部参与角逐。

  ▲ FMB赛事现场的观众。

  MLF效仿的是F1的赛制,以巡回赛的形式在国内各个城市举办。“就和F1一样,各个汽车厂商参加F1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其最尖端的赛车技术,而我们的赛事将给各个机器人的企业及团队提供他们展现最高新的机器人技术的平台。”张宏飞说。

  而对于俱乐部来说,组建俱乐部参加MLF也能给予更多的曝光度。MLF成员之一的门罗俱乐部老板杨兴义同时也是洋娃娃机器人的创始人,他希望能通过极战的赛事“以武会友”,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机器人合作伙伴。

  “这是我们今年的重中之重。”张宏飞向懒熊体育表示。2017年的MLF赛事,已经有12家格斗机器人俱乐部确定参加,大多是具有机器人产业背景的企业,也不乏个别传统型企业出资组建职业俱乐部。

  赛事将分别在上海、重庆、北京和广州、海南岛举行,CCTV5也将对赛事进行转播,而包括Intel在内的多个科技类品牌或将成为赛事的主要赞助商。

  约战美日两国

  除了推进“极战FMB”这项赛事,极战还有两块业务,分别为“极场”和“极智”。前者主要为一些机器人项目提供场地、技术方面的支持,极战也会就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机器人项目进行投资,也涉及一些人才的培养。后者则是极战自行进行格斗机器人的研发,而他们研发的巨型机器人还将与美日巨型机器人对战。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机器人领域的领先者。尤其是在美国,机器人竞赛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国防部重点扶持的项目,青少年科研能力从小得到培养,后备力量十分充足。就像在机器人赛事最发达的美国与日本,其机器人行业的相关技术(比如双足机器人自平衡行走),也处于世界最顶尖水平。2015年7月,美国一个巨型机器人研制团队,向日本一家机器人设计公司“下战书”,要让各自开发的巨型格斗机器人一年后展开较量。

  尽管至今,这项较量尚未进行,但一直饱受机器人领域的关注。最新的消息是,美方为了这项赛事,已经对自己研发的机器人进行了残酷的武器测试,树桩研磨机、挖沟机等大型机械都纷纷上阵。

  与《机器人大擂台》这类赛事中出现的机器人不同,巨型机器人更接近变形金刚的原型。以美国的巨型机器人为例,就高达4.6米,重6.8吨。

  而如今,张宏飞告诉懒熊体育,极战于2016年研发完成的巨型机器人,也将与美日的一决高下。

  在早期与世界机器人强国赛事组织的对话中,极战团队碰了钉子。2015年初,极战团队曾与美日两国的机器人团队有过接触,希望参与到一直处于筹划过程的巨型机器人对抗中,结果不受重视。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国内没有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和机器人联盟组织,美方和日方认为中国机器人研发技术落后,只简单允诺中方可以出队参赛,但具体规则由美日双方制定;另一方面,两国的巨型机器人团队在机器人对战中也一直存在无法统一意见的的分歧——机器人打斗的的安全性问题。

  在美国人强调刺激冒险的思路中,驾驶员一定要在机器人舱内。4、5吨重的机器人对打起来,要求座舱安全系数必须高于F1赛车安全系数;日本人相对较为保守,认为操控者不能冒这一风险,只能在机舱外遥控机器人。

  而极战介入后则提出了中间路线,他们研发了一套IMRS系统。张宏飞说,利用这套系统,美国人追求的体验感和日本人注重的安全性都能实现。

  这套系统花费了极战数月的时间,它将一个动量采集器安装在机器人内部,将巨型机甲所有的动量、速度、加速度、角速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实时控制在20毫秒的延迟以内,再传输到驾驶员身上,然后机器人视角位置有一台VR摄像机,这样VR摄像机和IMRS的配合能让驾驶员就算在外部操纵巨型机甲,所有感官和身体对空间的反馈是和在机甲内部驾驶舱中一模一样的。

  正是极战研发出的这套系统,让美日的机器人联盟对之另眼相看,也同意了极战的对战请求。2017年10月,极战的巨型机器人就将在上海的黄浦江畔与美日巨型机器人展开对战。

  ▲ 极战研发的巨型机器人大威就将与美日的一决高下。

  “未来我们会把这套系统的SDK开放给美日两方,而这项巨型机器人控制技术,是中国目前独有且最先进的。”张宏飞说。

  机器人产业的困局

  除了打造娱乐化的赛事之外,极战体育还在通过其他方式来培育市场。

  在北京,极战体育计划与开发商等合作伙伴一起,首期投入不低于两个亿资金建造一个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主题的科幻乐园,名为“极创未来世界”,该主题乐园将主要开放给C端的对未来对科技对艺术好奇的游客。“这个概念会非常像现实版、美好版的《西部世界》,但是我们可能会比影视剧做的更加有趣和适合大众群体一点。”张宏飞表示。

  此外,与机器人有关的真人秀、游戏乃至大电影,也都在筹备计划中。他们已与传媒公司IPCN合作,后者曾将《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舞林争霸》等节目模式的版权引入中国。同时,极战也在校园内培养相关的人才,进入了近20所中小学以全国20多所高校,以创客培训以及协助组办赛事的形式,对机器人研发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支持,这些学生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参加极战赛事的专业选手。

  国内机器人对赛其实一直不少,但大多都集中在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如机器人走迷宫、机器人救火,但这类与机器人格斗相比,有不少区别。

  “一般的机器人大赛,更多是以尖端科技应用为主,而格斗机器人主要是工程考验,对结构和设计要求很高。两者的发展方向不一样,即便从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的角度上看,格斗机器人比赛也是有价值的。”FMB顾问孙京雷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值得注意的是,创客星球也在2016年宣布要推出格斗机器人大赛,甚至还邀请了李连杰来助阵,国内的机器人格斗领域似乎开始热闹了。

  ▲ 创客星球2016年宣布李连杰加盟参与旗下机器人格斗赛事。

  其实,国家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始终没有停止过脚步。2016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更是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据工信部初步统计,我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家。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创业公司在2016年的融资交易有174起,较2015年的147起增长了约18%。而国内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事件也有不少,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2016年机器人融资案例数达到了70起,其中融资金额大多数都过亿,估值动辄更是几十亿起。 

  然而,国内的机器人领域的公司陷入了一个“估值高”与“融资难”并存的窘境。除了市场培育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技术的落后。《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到:“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以及“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而这似乎也会波及极战的赛事。FMB选手曹阔就告诉懒熊体育,目前国内就格斗机器人的零配件以及发动机方面的材料供应很不成熟,选手要找到心仪的配件往往要耗时耗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零件不给力,显然会影响格斗机器人整个产业的发展。工信部的统计中也说,800余家机器人企业中,大部分仅仅是组装和代加工,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国内机器人市场至少有80%被海外占领。

  所以,作为机器人领域的分支,格斗机器人的发展会否受此影响,似乎仍存疑问。

  不过,杨兴义却对“中国制造”充满信心。“服务机器人产业起来之后,中国的发展已经非常快了,核心技术方面也做了一些大量的投入,我相信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环球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